动物的怪异行为

2011-12-29 00:00:00
今日文摘 2011年2期


  对于动物世界一些成员所表现出的怪异行为,一些最聪明的人即使抓破脑袋,也猜不透其中的玄机。
  预测地震
  最怪异的动物行为莫过于预测地震。很多动物都拥有这种奇异的能力,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就感知到这种灾难。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进行的研究,一些动物甚至能够提前一周就预测到地球母亲出现问题。从猫到狗再到蜈蚣,很多动物在预测地震方面均表现得“先知先觉”,而人类却是“后知后觉”。一些人认为,动物拥有一些人类并不具备的超感知能力,例如感知到地震波以及地震发生前的磁场、地下水、地面倾斜度或者电场变化。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人类或者借助于仪器能够探测到的。
  蚂蚁的群体智慧
  几个世纪以来,蚂蚁就一直是令人类感到吃惊的动物。它们能够建造结构坚固的巢穴,一些生活在农场的蚂蚁甚至使用“自杀性炸弹”保护它们的巢穴。在对蚂蚁进行研究时,科学家曾向蚁穴灌注水泥,整整用了10吨才将蚂蚁洞填满。但令科学家感到吃惊的是,仅仅过了大约4分钟,蚂蚁又挖掘出一个地下城市。
  如果将100只军蚁摆在桌子上,它们会沿着一个圈爬动,直到筋疲力尽走向死亡,似乎非常愚蠢。如果一个蚂蚁王国成员数量达到数干或者数百万只,它们便可调节温度,决定何时安营扎寨,何时睡觉或者打点行囊离开。有时候,它们甚至会利用超个体智慧协同作战。
  科学家认为,蚂蚁个体的智力有些迟钝,但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群体的蚂蚁却能够作出聪明的决定。在成为群体一员前,个体的大脑细胞不过是一个“废物”。在动物世界,这种行为拥有令人吃惊的普遍性,从蚂蚁到蜜蜂再到水牛,很多动物都依靠群体的力量面对各种生存挑战。
  蓝鲸也有青春期
  上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认为将大量扩音器放入世界上的海洋记录蓝鲸的歌声将是一个非常酷的做法。40年之后,一些已对蓝鲸歌唱研究了40年之久的人得出了一个奇怪的发现,世界上每一头蓝鲸的歌声每一年均变得越发深沉。但对于其中的原因,他们并不清楚。
  尽管语言或者所在地存在差异,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年的说话速度均变得越发缓慢。这种变缓幅度很小,每年只减少不到一个赫兹,但整个趋势却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持续性。
  牛的怪异进食习惯
  在牛吃东西的时候,你曾经发现它们有什么异样吗?在一些德国科学家使用“谷歌地球”软件观察牛群的卫星图片前,似乎任何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卫星图片显示,世界上的所有牛在进食时同时面朝北方或者南方。
  科学家认为,与地球上的其它绝大多数动物一样,牛(鹿和绵羊也是如此)也能探测到地球的磁场,磁场的存在影响了它们的进食习惯。但问题是,磁场为何会产生这种影响呢?人们最初认为,太阳所处方位风向可能扮演了一种重要角色,但这显然无法解释为何所有鹿和牛在进食时全部面朝磁北。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只有等待神经系统科学家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了。
  蜜蜂消失
  近年来,蜜蜂数量一直呈萎缩之势,但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早在1972年,科学家便第一次注意到蜜蜂数量发生的变化,从2006年开始,其数量开始呈戏剧性减少趋势。美国和欧洲率先发现这种骤减,但最早出现相关报告的却是在台湾,时间为2007年。此外,这种现象同样蔓延到印度和巴西,生活在那里的人可能很快会经历无蜂蜜或者无授粉的可怕一幕。
  一些人认为蜜蜂的消失可能与螨类传播的病毒、贫瘠的营养以及病虫害有关。其他人则表示,手机辐射也是一个罪魁祸首,手机发射塔可能对蜜蜂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但现在的发射塔并不是无所不在,因此很难将大量昆虫的死亡和消失与它们联系在一起。对于蜜蜂为何消失这个问题,一些人甚至认为可能由不再交配所致。
  自杀
  人类与动物的其中一个重大差异就是,绝大多数低生命形态拥有强烈的求生意志。除非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者为了果腹,否则的话,绝大多数动物更喜欢逃跑而不是选择斗争到底,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
  既然如此,为何一些动物还要选择自杀呢?2009年,动物王国出现了一些集体自杀事件。在瑞士,28头牛在3天内一个接一个跳下山崖。在美国加州,数十只巨型鱿鱼选择冲上海滩这种方式自杀身亡。每一年,印度加廷伽都会有数百只各种种类的鸟一头栽向地面,摔得粉身碎骨。
  印度科学家认为,大气状况让加廷伽的鸟陷入慌乱之中,致使它们失去方向感并最终坠地身亡,但这种解释无法让所有人信服。
  头鸟在迁徙中迷失方向,最终将大量同伴带上不归路。这似乎可以解释集体自杀事件,但瑞士牛群3天内一个接一个跳下山崖又如何解释呢?这些牛群中并不存在领导者领错道的情况,其中一些牛彼此独立,并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
  对于鱿鱼在地震发生前上演的集体自杀行为,一些人认为可能与地震有关,但科学家指出并未发现任何证据证明鱼类和鲸鱼在地震中失去方向感。鉴于鱿鱼往往在地震发生前3天就冲上海滩,说明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又或者鱿鱼具备地震预测能力。
  (钱华玉荐自《青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