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德国柏林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我顺便看望几个朋友。
在一位朋友家聊天时,对方提到一位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那对夫妇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现在终于有了起色,在一个富人区买了一幢新楼。
乍听富人区,我心里不禁一沉,这不是穷人的禁地吗?转而一想,在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的今天,“富人”的定义也许和以前不完全一样,况且人家又不是靠贪污受贿捞回扣,或走其他黑道弄来的钱,人家毕竟经过十余年的奋斗。
当初,人家穷的时候,好歹招待过我吃住,如今,人家鸟枪换炮,即使我不表示“衷心祝贺”,也得去看看人家。
约了一个周日,我赶了过去。男主人还在公司,女主人领我看了她的四层楼和各个房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我试着问了一下价格,她坦然承认,连办手续,至少130万欧元。
看见我差点没惊呼出来,她连忙补充说:“一下子哪里拿得出这么多?主要是靠贷款。”
我想,人家贷不起,而你贷得起,这就是差别。
吃完午饭,女主人陪我参观这个叫伊尔玛·文克大街的新建住宅区。
当我提到富人区时,她马上纠正说:“现在不兴这么叫,这是一个旧概念,没有几个人以富为荣。一个住宅区,如果真的可能形成富人区,国家就要采取措施,设法打破富人区的格局。”
她指着一块正在整顿的地基给我看,说:“这是计划中的幼儿园,将来是不分贫富的,并要有意识使穷人的孩子达到一定的比例。”
我说:“没有穷人的住宅,哪来穷人的孩子?”
“有啊,”她指着右面几幢红瓦顶的新房子说,“这几幢五层楼,就是国家有意识盖在这里的,里面住着收入较低的人,为的是打破所谓富人区的人员结构,增加穷人的社会成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接着,她说:“德国幼儿园的老师,很注意这方面的教育,不让富人的孩子有优越感,穷人的孩子有自卑感。我们的孩子穿戴都很普通,平时就教育他,看不起穷人的孩子是一种落后的意识,这样,自己会被别人瞧不起的。”
这番话,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平民意识普遍觉醒的总倾向。这种“掺砂子”现象,也是西方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贤荐自《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