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最是无私,儿女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有个老人在家,屋里屋外操心着,做儿女的不知多省心。只是这宝放在家里,难免需要供着奉着,对许多家庭来说,问题就来了。
女友小林家中就有宝,不仅有,而且是“四宝”。她的孩子不到一岁,两家老人都住在她家帮她照顾孩子。小林不用做任何家务事,唯一的任务就是陪宝宝玩。不用做任何家务事,都说她有福,她点头,可福气是福气,也有一些别样的烦恼。七口之家、三代同堂,天天都有扯不完的啰嗦事,烧菜放多少盐都算是大事,就连晾衣服要不要里朝外、晾袜子是夹住袜头还是袜尾这样的小事,妈妈和婆婆都可以争上三五天,最后把问题摆到她面前,实在不省心。
比起她这家有四宝的福气,大家更羡慕朋友阿米。她和父母住在同一小区,两家相距200米,公公婆婆住在另一条街,公交车两站路。她为父母请个保姆,一家三口在父母家吃完饭再回自己家,周末在公公婆婆家过。比起小林与两家老人的亲密无间,阿米与老人的距离分别是200米和两站路,别小看这点距离,距离产生美,抽离了大多数相处的烦恼,只带给她无尽的和谐。
不知不觉中,朋友们都变成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中坚,没等收拾起失落心情,就要面对那么多家庭问题。老人想和儿女孙辈共享天伦,孩子只能交给老人才放心,我们和他们,谁也缺不了谁。
怎么办?住在一起呗,老人可以照顾小孩,我们可以照顾老人。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的正常生活,在老人眼里是天打五雷轰的大手大脚,而老人们一辈子养成的节俭习惯在我们看来是平白降低生活水准;我们的日常社交,老人们觉得不顺眼,而老人们为小麻将和别人吵嘴斗气,在我们眼里又挺可笑……哪是代沟这么简单?完全是深深的时空鸿沟!从18岁起我们就走出家门,十几年过去了,我们把一切都应付得很好,我们过上了比他们舒适太多的生活,隔了十几年、千百公里的时空,我们重又住在一起朝夕相对。过去是他们的时代,他们主导家庭经济,他们代表主流价值观,他们教导我们;现在是我们的时代,我们主导家庭经济,我们代表主流价值观,应该由我们引导他们。我们与他们的地位来了一个大颠覆,我们很快适应了,可他们也许永远都难以适应,不适应又怎么办呢?难道我们还要听他们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孩子就是要宠,不能让他哭,哭了会生病……俗话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老了,得像大人对孩子一样哄着,可是就算孩子也有哄不着的时候,孩子不会记仇,哭过闹过,转头又抱着你的大腿和你亲热,老人可不一样,一句话可以记三年,别的忘性大,谁得罪了他可记得牢。于是,越近越多矛盾,越近越不亲。
和老人住远了会牵挂,太近了,各种问题又应运而生,阿米这样不远不近最好。可是,这样的福气是要条件的,在同一个小区买两套房?算了吧,一套房就变房奴了,还两套?想什么呢?
没办法,对于那不远不近的最佳距离,我们也许只能一直向往下去了。
(陈富兴荐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