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每逢见到大陆来客到美国,我总要问故乡的情况,也要问问对方对美国的观感。近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大陆来客对美国的感觉,从早年的惊艳、羡慕,到今天的不稀罕,甚至不屑。
“美国不过如此,房子是旧的,道路是破的,东西难吃,夜晚寂寞……”听到这些,总是百感交集。中国进步之迅速,远在美国都可以真切感觉到。昔日看似遥远的“四个现代化”,中国人已经在触摸了!从吃穿住行的“行”这个视角看,中国用了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告别了“自行车王国”,跨入了汽车时代。汽车从炫富品变成寻常代步品。堵车这一现代病,也成为中国的常见病。
中国堵车,美国也堵车。但仔细观察,美中堵车还是很不同。中国式堵车,集中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以及通往北京这样大都市的道路上,堵车时间之长,程度之烈,远超“汽车王国”美国。对此,人们可以找出种种原因:城市规划的不合理,道路建设的滞后等等。但有一个不容忽视,就是政治学层面上的原因:权力的过度集中。
权力的集中,导致资源的集中,以及职能的集中。比如北京已是政治中心,还拥有最好的大学、医院、剧院、研究院等等,但政府不断运用权力,举“全国”、“全省”、“全市”之力,给大都市锦上添花。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动辄数千亿元,尽管为国增光,但客观上造成资源向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都市过分集中,代价必然是其他地区资源的相对不足,如农村的凋敝,城乡二元结构的恶化。而且,大都市得到的未必都是好处:房价飙升,人口拥挤,空气污染,等等。
在美国,城市不是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城市人不是荣耀和地位的代名词,也不是经济利益和便利的拥有者。美国梦的实现地是在郊区、小城市、乡村,那里是不会堵车的。
中国的问题是,现代化被误解为城市化,城市化被误解为大都市化(中国多少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在此理念引导下,政府运用权力,将资源向这些地方集中。中国梦,变成了城市梦,又变成了大都市梦。为了圆梦,都挤到了京、沪、穗这几个地方,不堵车才怪。
其实,汽车时代,给了中国城市建设一个从集中化走向分散化的契机。尤其是由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组成的“24小时生活圈”,可以让郊区、小城市乃至乡村,成为适宜居住和工作之地。但要实现这种转变,首先必须建立分权的理念和相应资源布局方略。
(莫继文荐自《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