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太空旅程

2011-12-29 00:00:00刘进军
今日文摘 2011年16期


  飞往国际空间站
  每个人都想去空间站玩玩!那一定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2006年7月,美国女宇航员、海军上尉莉莎·诺瓦克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国际空间站。她说:“航天飞机像一只猎鹰冲进太空。我就像一只猎鹰的蛋,在里面一点感觉也没有。突然,我生出来了,在太空。”莉莎是个很幽默的人。
  当记者问起一位男宇航员是不是她的情人时,她非常清晰地定位:“比朋友近一点,比情人远一点。”她创造的这个句型精确简练,后来被宇航员广泛运用。
  飞船发射的那天是太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最难挨的日子。宇航员坐在十几层楼高的火箭顶部,外面呼啸着凛冽的寒风。随着倒计时的一声令下,火箭隆隆闷响,上下震了几下,开始上升。
  “我们都感到喘不过气来,像有巨石压身,耳朵里全是咚咚的心跳声,地球仿佛要将飞船奋力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宇航员的心跳骤然加速,倒不是因为害怕。这是加速的作用——超重。超重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自己知道。这时,数倍于体重的重量压在身上,椅子的晃动相当于3级地震,换了谁,谁的心脏都会多跳两下。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超重和“地震”要持续5分多钟,然后就是另外一种极端体验——失重。失重是因为太空里几乎没有重量,处于微重量或零重量。没有震动、没有声音,甚至没有重量,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宇航员似乎进入了一个空灵、虚幻、缥缈的境界,一切都像慢动作。
  宇宙飞船像断了线的风筝,越飘越高,飘向预定的轨道。当解开安全带,人一下子浮了起来。“胃里的食物在向上涌,脑袋也因为充血而昏沉沉的,四肢无助地散在躯干周围,要不是看上一眼,你都不知道它们正处于什么姿势。”意大利宇航员拉贝尼以拉丁人特有的夸张肢体语言表演着“失重感”。
  宇航员在地面经过严格的失重训练。每当问起失重有什么感觉时,大部分宇航员会说:比地球上的感觉真一点,比梦里的感觉假一点。
  比牛排难吃一点
  宇航员一般在开始飞行之前的5个月,就选择好他们的菜单:一份比萨、两个汉堡、一只香喷喷的北京烤鸭、一盘热腾腾的西湖醋鱼……太好吃了。做梦!空间站的食品都是由营养师配置的,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味道肯定很好。食品都是经过脱水、低温,能储藏的方便食品。现在人们家里使用的微波炉、电磁灶就是为宇航员发明的。
  宇航员的食品都储存在塑料袋、罐装或管状的容器里,像罐头和牙膏,吃多少挤多少。好吃吗?宇航员挤挤眼,做了个鬼脸说:比牛排难吃一点,比汉堡营养丰富一点。
  宇航员在吃饭的时候,必须将自己固定在凳子或墙上,捧牢特殊的盘子,不让食物和盘子飘浮飞走。宇航员的嘴必须像一只小畚斗,不让吃进去的东西溜出嘴巴,不然要在空间站里追赶那些四处飘流的食物,就太狼狈了。
  宇航员想喝啤酒,可以,用吸管吸塑料袋装的啤酒。人们现在常用的吸管最先就是为宇航员发明的。人类能够把人送上月球,却还不能把冰淇淋送上空间站或宇宙飞船。冰淇淋到了太空根本成不了形,既不能冷冻,也不能较好地脱水保存。在太空叫卖冰淇淋,可能得等几十年后才能实现。
  没有人化妆的化妆间
  空间站里的卫生间被美其名曰“化妆间”。空间站由于空间有限,所有的东西尽可能设计成最小,也没有多余的任何装饰。空间站里的卫生间科技含量非常高,价值1800万美元。
  来自“化妆间”的大便装在特别的垃圾袋里,定时烘干或焚烧,然后被带回到地球。小便储存到一个20升的容器里,定期向宇宙空间排放,或者储满后再倒进接送物资的货运飞船上,随飞船进入地球,在穿越大气层时焚毁。小便也可被处理净化,成为空间站的矿泉水。
  在太空,由于身体飘浮不定,加上心理因素,许多宇航员有解不出大小便的经历,于是在地面就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宇航员要克服极大的心理障碍,在横舱里、卧床上,坐着、躺着或颠倒着,变换着各种姿势进行大小便的训练。在上卫生间前,宇航员要把脚、下身固定好,双手紧握马桶两边的扶手。
  最重要的是马桶的孔很小,臀部必须与马桶边缘贴紧,使马桶内部与外界完全密封,才不至于让尿粪从马桶中飘出来乱飞,污染环境。
  在失重的空间,各位男宇航员方便的时候,都要掌握一项技术,那就是通过一个小白管子方便,不然尿液会四处飞溅。当然,再用一块尿不湿,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尿不湿就是为宇航员发明的。
  一个大老爷们夹着一块尿布,跑来跑去难受不难受?
  宇航员肩膀一耸、两手一摊地回答:比夹两块尿布舒服了一点,比不夹尿布又感觉少了点什么。
  (蒋中辉荐自《时文博览》)
  责编:小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