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XX制造”代替“中国制造”

2011-12-29 00:00:00任伟娇
今日文摘 2011年17期


  以往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的是“打工者”的角色。如今,中国还未完全做好产业升级的准备,而“打工者”已越来越多。
  据耐克公司年报最新显示的数据,2010财年,每100双耐克鞋中就有37双产自越南工厂的流水线,23双出自印度尼西亚工人的手艺,另有两双来自泰国,一双来自印度,只有剩下的34双贴着“中国制造”标签。
  “这是十年来(耐克)首次非中国代工厂的产量超过中国,”广东省东莞一家外贸公司经理说,“不过诸如运动鞋厂之类对劳动力成本十分敏感的行业,迁到东南亚的情况早就出现了。”
  “便宜”正在消失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产业转移是中国丧失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产fa435945df15da6e63e22bc432b6d4a7509d679d36659e2e5419b9b5f30066cd物。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哈罗德·西尔金算了一笔账:考虑美国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上海等地工人工资,仅比美国一些人力成本低的州便宜30%。由于工资在总成本中占约20%~30%,在考虑库存和运输之前,中国制造只比美国制造便宜10%~15%。
  另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从购买力平价看,越南工人工资是85美元/月,印尼是148美元/月。而截止到2011年3月末,中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为1320元,按照当前汇率计算,约合190美元。
  对于需要支付工资的企业来说,这组数字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创新还未准备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同样是由于劳动人口不足且工资上扬等原因,耐克公司决定将其运动鞋的生产基地从当时的韩国、中国台湾移至中国内地。
  “当耐克从台湾转出的时候,台湾的代工厂也开始积极扩展海外生产据点,同时把高端产品的生产、设计、研发部门留在了台湾,”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说,“中国也完全可以将这次‘外移’当做产业转型的契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东部地区好像还未做好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业的准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曾描述过这样一件事:“在上海的企业调研时,企业(对于不重视创新)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创新投入很多钱,风险很大,我为什么不买国外的技术,然后培训劳动力就可以赚钱了。’”
  习惯了“模仿”和机械化作业的中国制造业对待“创新”的漠视由此可见一斑。
  (赵玉华荐自《国际先驱导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