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即将在2012年期满,国际社会针对2012年后将实行何种气候协议进行了协商和谈判,其中不乏大量对CDM进行改革调整的呼声。中国作为目前CDM项目最大的受益国之一,应当对其2012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尽早地制定出应对之策,从而维护国家利益。
[关键词]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X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30-01
1 CDM概述
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就是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下设的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三个灵活合作机制之一,也是唯一一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共同实施的碳减排交易机制。在CDM 机制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利用由此产生的经认证的减排量来部分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的限制和减少的排放量。一方面,发达国家不必支付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高昂费用便能实现其定额减排承诺;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获得了资金和技术,有助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CDM被公认为是一种“双赢”的机制。
全球第1个CDM项目于2004年11月18日注册成功,第1000个CDM项目于2008年4月14日成功注册,第2000个CDM项目于2010年1月6日成功注册。从前1000个CDM项目注册花了近3年半的时间到后1000个CDM项目注册成功还不到2年的时间,可知CDM 这个基于全球性的环境市场机制发展迅速。大量CDM 项目的成功注册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核证(CERs)的前提条件。据CDM执行理事会(EB)统计,已达到CERs发放阶段的576个CDM项目所形成的核证排减量已超过3.35亿个。截至《京都议定书》第1个承诺期期末,预计将有27亿个核证的排减量得以实现。
2 2012年后CDM发展趋势
《京都议定书》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文件,其规定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都无须承担减排义务,因此CDM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作为卖方将减排额卖给负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从这种机制中获得发展绿色生产方式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但是2012年即将到来,《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承诺期也即将期满,而本来被寄予厚望的哥本哈根会议以及坎昆会议都没有达成新的碳排放协议来取代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加之近来CDM项目注册难度的逐渐加大,使得国际社会对于CDM未来的前景不免感到担忧。
客观地来说,一方面,在2012年之后,CDM立刻被停止运行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作为《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国际上唯一的一个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合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机制,CDM对全球碳减排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并且巴里会议以及哥本哈根会议都发布了对于CDM继续指导的文件。
但是另一方面,2012年后对于CDM进一步的调整改善是必然的。巴里会议以及哥本哈根会议都发布了对于CDM继续指导的文件。例如,哥本哈根会议通过CDM继续指导的决定,提出对CDM项目以下几点进行改革:第一,决定允许CDM执行委员会简化CDM项目注册和减排量的颁发程序;第二,为了应对第三方指定经营实体对CDM项目所产生的减排真实性和额外型核实的独立性的质疑,提议改革要求一种对第三方的“继续行为监督”改善体系,以评估对项目注册和减排量颁发的要求;第三,决定CDM执行委员会为CDM项目相关利益者对其决定申诉建立新的程序;第四,会议通过允许整个部门有资格加入CDM的计划。
3 中国应对之策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开展和实施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09年10月,中国政府已批准了2232个CDM项目,其中663个已在CDM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年减排量约为1.9 亿吨,约占全球注册项目减排量的58%以上,注册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是,2009 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谈判的失败,为既能实现碳减排又能通过卖出碳排放量赚钱的CDM 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公布的项目注册信息显示:2010年3月,中国在EB注册项目37个,较2009年同比下降了32%;2010年4月,中国在EB注册项目19个,较去年同比下降45%,中国CDM注册数量和成功率均大幅下滑,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2012效应”初步显现。针对这种情形,中国应当及早做好应对政策,避免日后处于被动的境地。
首先,中国有关部门及企业应当及时对CDM的新规则、新变化做到充分了解,以便可以对这些新变化、新规则做到充分应对,避免出现类似于中国10个风电项目被拒绝评审这样的极端情况。
其次,不可以忽视2012年之后CDM前景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虽然巴里会议、哥本哈根会议以及墨西哥的坎昆会议都对CDM出台了指导性的文件,预示着在没有新机制替代CDM之前,其还将在国际碳市场上发挥其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美国对于量化减排的消极态度,欧盟作为碳信用的最大买方,为了督促美国以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加入后京都时期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和承担有法律约束的减排义务,已经提出在2012年后冻结对发展中国家CDM项目新的需求,对CDM的前景造成了重大影响。中国一定要提前预测到国际碳市场上需求的变化情况,避免CDM项目大规模盲目上马而造成大量损失。
再次,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的消息,虽然2010年全球各地的碳贸易量下降了10%,从2009年的77亿吨下降到了2010年的69亿吨,但是由于2010年全球各地碳交易的平均价格增加了17%,由每吨11.6欧元上升到了13.6欧元,因此201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成交额同比增加了5%,达到930亿欧元,合1200亿美元。并且根据标普全球碳市场部执行总经理威尔金斯的观点,只要在《京都议定书》第二个承诺期商定工作完成之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不出现重大的断档问题,2016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有望形成。因此中国应当尽早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碳金融等高端市场,争取碳交易的话语权。
最后,中国政府和企业一定要理解CDM的实质。诚然,中国企业通过加入CDM项目获得了不菲的利益,但是相比起金钱来看,获得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才应当是中国运用CDM的真正落脚点。只有真正掌握了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节能减排目标,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参考文献:
[1]张学良,朱吟燕,陈科峰.CDM项目签发申请评审和复审分析[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0(17):2.
[2]蒋小翼.2012年后CDM走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3).
[3]2012效应显现,中国CDM项目注册起波折[J].电力勘测设计,2010(3).
[基金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陈焘(1986—),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赵新佳(1986—),女,河南巩义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曹倩(1985—),女,河北涿州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胡俏(1984—),男,湖南岳阳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