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捆绑情结”

2011-12-29 00:00:00贾宪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7期


  现如今处处可见“捆绑”的身影,说是一个“捆绑时代”一点也不为过。市场上经营裤子的商户要将产品销售和免费锁边、免费干洗等“捆绑”在一起招揽顾客;家电商场要将产品和免费送货、免费安装、免费调试、免费维修“捆绑”在一起销售;电信产品更是花样繁多,固定电话、移动、联通,绑啥,捆啥,只要你愿意……如此“捆绑”,人们的生活方便了,也舒心了。可育人活动上的一些“捆绑”现象却让人怎么看怎么担心。
  随着校园里不断传来的“减负声”,校外各类特长班、补习班顿时焕发了生机,不论是在学校周围猛抢“地利”优势的,还是在社区内巧占“人和”资源的,为了生源,免费专人接送孩子、免费提供午饭、免费托管……各种“捆绑”举措应运而生,于是被“捆绑”的家长及孩子越来越多。
  因为这样的“捆绑”恰恰迎合了许多家庭“捆绑育人”的情结,有的家长为孩子的“艺术才华”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陪着学声乐,伴着练舞蹈,跟着临书法……一厢情愿把自认有价值的特长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有的不顾家校距离、孩子年龄特征、成长需求等因素,择“名校”、挑“好班”、选“名师”……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孩子和“名气”捆绑在一起;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购置这个学科的“解题指南”、那个学科的“难题剖析”,粗暴地将孩子和高、深、难的课程内容“捆绑”在一起……
  如此盲目的“捆绑”只会是事与愿违的“加压器”。不如为孩子们多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个性时空,多创造一些“成功自我”的宽松条件,让他们多一些“选择自我”的挫折经历,多一些“信任自我”的生动体验……把对孩子自身条件和成长需求的尊重深藏其间,这样的成长“减振器”才是最需要“捆绑”的。
  从中小学班主任丰富又无常的“日程表”,就可以领略他们被“捆绑”的严重程度。除执教的学科要按照课程表执行以外,每天必须跟班级“捆绑”在一起的事项还有:班级卫生打扫、纪律检查、绝大多数的晨读课、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放学路队、下午的阅读活动、快乐体育活动……突发事件一桩接着一桩,班内学生争端要平息、班际学生隔阂要弥补、家长意见要修正……临时性工作更是防不胜防,不是迎检准备,就是主题创建;一会儿集中研讨,一会儿分组座谈;要么像“艺术家”一样辅导文艺节目,要么像“教练员”一般指导体育训练……和班级工作“捆绑”在一起的大事小情不知有多少。
  看一看有些学校的“周工作安排”,就会一下子明白“捆绑”在教师们身心上的“绳索”是多么繁重。一是教研活动总是在周三下午,而且每次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二是家访日不是设在周二就是周四,不论出校走访还是在校接访,过程记录都是必做的“功课”;三是每周的德育主题活动安排;四是临时迎检工作安排;五是班队评比或者教学比武活动通知……
  如此多的额外负担,“捆绑”住的何止是教师们的双手。有限的时空内让教师们何处找时间去设计教案、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这些原本应该是“中心环节”的工作,不知为何竟然变成了教师们的“私事”。开展课题实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改进班级管理机制……这些校园里极力倡导的创新活动、自主空间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何以会生根发芽,甚至枝繁叶茂呢?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妙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其实,需要解放的又何止孩子们呢?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枣庄,277101)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