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嘉宾,尊敬的主持人,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一、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意义
去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一方面它把全球所有地区、所有国家都纳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之中,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主要输出资源和劳动力,同时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全球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发达国家把夕阳工业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同时输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麦当劳文化已经传遍全世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工业,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时要在引进技术中创新,创造自己的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依附于发达国家,才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如果不在技术和人才上有所突破,就难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扩大教育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第二,推进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早在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只有面向世界,向发达国家学习,并在学习中自主创新,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教育国际化是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派遣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去学技术,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用现代教育来改造旧教育。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国际化程度很低,我们培养的人才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国际事务中如果缺乏中国的参与,无论是能源问题、气候问题还是反恐问题、克服经济危机等,都难以得到解决。但是,目前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国际组织里所占的比例很小。我们拥有世界24%的人口,但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数不到1%。比如,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大约有4万多名,其中任职的中国人约为330人,不到1%,在其他国际组织中的情况也类似。
第三,教育国际化是日益频繁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大大降低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教育与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产品借助于新型的大众传媒跨越国界,传播全世界。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学者之间信件往来,都促进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使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可以迅速传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闭关自守,无视国际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在历史上,欧洲的大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儿童的成长有共同规律,教育有共同规律,因此培养人也是有共同规律的,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教育只有坚持扩大开放,加深国际化程度,才能更好地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
下面,我简单讲一讲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有的学者不赞成提教育国际化。其实这是一个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问题。教育国际化并非是西方化,也不是国际趋同化。教育国际化是指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教育国际化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作办学。《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知名学者)、信息资源(包括课程、教材等)、管理资源(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刚刚俞立中校长讲了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合作,就是落实规划纲要的很好的案例。我再举一个例子,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正在开发一个国际研究生课程项目,面向全世界招生,特别是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学生,我们还提供奖学金,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第二,聘请专家。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学校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开放,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我国学校任教。引进国外学科的前沿成果,引进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这是我国高等学校走向世界一流的直径。香港科技大学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办成知名大学,就在于他们向世界开放,从世界上引进人才,当然还有充足的经费和优越的政策环境的支持。这是教育国际化极好的案例。
第三,合作与交流。开展政府之间、学校之间的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签订科研合作、人员培训等合作项目;扩大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使我国高等教育融入世界,为世界学术界、高等教育界所认可。
第四,互派留学生。目前,我们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留学高潮。2008年有出国留学生17.98万人,从1978年起到2008年累计达到139.15万人。每年也有很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2008年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超过22.34万人。扩大留学生规模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第五,与国际组织合作,把握国际教育的新趋势。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组织都关注教育问题,经常发表有关教育的国际报告,反映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他们不仅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援助,而且还提出战略性的政策建议。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学会做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①以及1996年发表的《学习:内在的财富》②的报告,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就与这些国际组织有广泛的交往合作。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世界银行为我国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贷款,对我国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仍然要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为了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我们要加强对他们的研究,当前对国际组织的研究还很少、很不够。比如,国际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国际合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六,介绍国外教育理论,翻译学术著作。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国教育界认真反思建国以来的教育发展,努力吸纳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新理论、新经验,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学术著作。1977年,邓小平指示“要引进外国教材,吸收外国教材中有益的东西”。在当时外汇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中央拨款10万美元,从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日本等国家选购了大批中小学教材,促进了我国课程和教材的现代化。
第七,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对我国教育来讲,教育国际化是全球性的,也是双向的,我们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也要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一方面我们吸收外国留学生,另一方面我们也到外国办学。《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
第八,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下面,我再讲一讲我们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
三、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教育遇到的挑战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遇到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如何创新,如何跨越?二是如何应对西方文化渗透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教育需要应对的。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如何在实现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保持教育的本土化。
面对第一种挑战,我们需要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创新,有了自主创新,才能超越。要创新就要有人才。因此,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迎接挑战就要求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谁掌握了人才的优势,就能战胜对手。像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创新,实现技术的超越,才能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我国现在的状况是,许多产品都是利用国外的技术进行来料加工,还很少有自己的品牌。例如汽车工业,奥迪、桑塔纳、菲亚特等都是外国公司的牌子,很少有我们自己的牌子。这样下去,我们永远是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只有创造自己的品牌,才能摆脱依赖。所以,2006年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自主创新。要在科学技术上创新,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方面恰恰是我国教育的弱点。当前,我国教育遇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挑战,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推进素质教育困难,学生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没有精力参加社会实践和个人喜爱的科技文体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亟需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最近媒体盛传“中国虎妈”,有人甚至宣扬中国式的传统教育优于西方教育。这是一种误导。我们且不说“虎妈”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否可取。如果仔细读读“虎妈”写的那本书,你就会发现,“虎妈”的教育并非只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虽然她确实写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有许多不同,但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着美国方式,她女儿的音乐老师都是西方人,并非是中国人,更何况她的教育是在美国那样的大环境中进行的。
最近公布的上海参加国际学生学习测试项目名列65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名,许多人又一次认为中国的教育优于西方国家的教育。且不说上海的水平不能代表全国的水平,测试的方式、内容都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这只能说明上海教育近些年来吸收了国际先进理念,坚持了新课改的精神,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已经初见成效;但绝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教育优越的结论。
我国教育确实有优秀传统,例如从古代就提倡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重视基础、学思结合等,但反对揠苗助长、强迫压制。《学记》就讲到“道而不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恰恰违背了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继承了科举制度死记硬背的坏传统。因此,我国教育需要扩大开放,吸收世界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使它们与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把国际经验本土化。
第二种挑战是应对文化渗透的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样式。文化的最大的特性是民族性。如果文化失去了民族性,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不复存在,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保持民族文化传统,是每一个民族国家最关注的问题。当然,文化也是发展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而发展。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总是会淘汰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落后的内容,吸收一些别的民族的优秀的先进的内容。因此文化又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当然这种吸收,不是全盘接纳,不是放弃自己的传统,而是在保持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精华。这就是文化的本土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有着优秀的内核,如自强不息、仁爱诚信、贵和求中、敬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等,但也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悖的封建思想残余,如重名分、官本位、重男轻女、读书做官,等等。我们需要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进一步发扬中华美德,克服封建落后的观念,吸取西方的科学民主的精神,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因素。
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对待文化要避免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是全盘西化,无批判地接受一切西方文化。更可怕的是接受的并非是西方文化的精华,而是一种低俗文化,有些甚至在西方社会也非文雅之士所赞赏的文化。说得再透彻一些,就是把别人的糟粕拿来当精华。另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是鼓吹民粹主义,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都视为最优秀的,不加区别地传播和发扬。有些地方把中国传统文化庸俗化、商业化。例如当前挖掘名人之风盛行,他们不是为了传承名人的思想和精神,而是为了搞旅游,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际上是把优秀文化庸俗化。最近这几年到处在祭孔,我不知道如果孔子在世会有什么感想。孔子的学说需要大大发扬,这是毫无疑议的,但现在这样的做法能起到弘扬的作用吗?有些地方让刚上学的儿童穿着古代的服装,戴着古代的官帽读《弟子规》。我就不知道这会给6岁儿童一种什么教育!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教育起着奠基的作用,同时教育又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主要途径。教育应该起到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的作用。教育要选择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传授给下一代,同时又要根据时代的精神,吸收世界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充实我们的民族文化,创造新的文化。
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教育又都具有民族性。教育培养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民族的人。因此,教育国际化不能排斥教育的民族性。教育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又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我们在学习别国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时必须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样才能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的精粹。同样在借鉴别国理念和经验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优秀教育传统,这样才能从别国的理念和经验中吸取有利于发展我国教育的有益的东西,并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观念形态,这就是本土化。
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介绍外国教育理论和经验时要尽量运用中国读者读得懂的语言,不要生搬硬套,生选词语。现在教育界有些年轻学者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开口是海德格尔,闭口是哈贝马斯,动不动就是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且不说这些思潮和主义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即使是真理,也不能简单地搬运到中国来,需要考虑如何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考虑中国广大教师如何接受它。
过去我们只讲经济全球化,不讲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但是无可讳言,全球化不仅影响到经济,也影响到文化和教育。关键要看如何理解全球化这个概念。如果认为全球化并非一体化,而是指不可避免的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话,那么,教育也不能不纳入全球化的轨道中。教育只有加大开放力度,才能了解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吸收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本土化是相对国际化而言的,所以两者是不矛盾的。正是因为教育要国际化,才提出在国际化过程中要结合民族特点,使之本土化。因此不存在纯粹的本土化,不能说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本土化,民族文化是自然存在的,无所谓本土化的问题。
我的演讲结束了,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文章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2010年3月19日在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根据会场录音整理而成)
编辑:覃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