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9日-20日,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论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主办、《世界教育信息》杂志承办,以权威、高端、前瞻为特点,取得圆满成功。以下对论坛情况进行综述,以为我们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开创教育国际化新时代提供参考。
一、论坛召开的背景
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大了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力度,在政策、研究和实践领域呈现出诸多新趋势和新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科技、人才及教育三个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首次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研究了国内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后做出的重要决策,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对外开放和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本次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的召开正值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际。论坛聚焦“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政策探索与实践创新”主题,旨在通过对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解读和对“什么是教育国际化”、“为什么要推进教育国际化”以及“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探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教育国际化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研究分析我国教育国际化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提出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看法建议,以更好服务于从事、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国际化事业的各类机构和人士,更好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二、与会嘉宾和参会代表
论坛的成功召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界、期刊媒体与出版界等各界代表共36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辛格,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周南照,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顾问王一兵,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王英杰等嘉宾出席会议。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方茂田,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咸立亭,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杜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主任助理刘学民等主办单位领导出席了会议。
三、会议内容与主要观点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期间,与会代表结合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要求,围绕“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政策探索与实践创新”主题,展开了积极热烈而富有成效的探讨。
1. 开幕式
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开幕式于3月19日上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永珊厅举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方茂田、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咸立亭代表主办单位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主持。
方茂田秘书长在致辞中对中央有关教育国际化的最新精神,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要求做了精辟阐述,介绍了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国际化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对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做出独到分析,并提出要凝聚智慧、共同给力,切实做好“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这篇大文章。方秘书长的讲话对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咸立亭主任在致辞中重点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基本情况以及举办本次论坛的背景和意义,强调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广泛交流,深入研讨,总结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进一步促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对《世界教育信息》杂志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对加强外国教育信息研究、进一步办好《世界教育信息》杂志意义深远。
2. 主论坛
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主论坛分3月19日上午和20日上午两场,辛格、顾明远、陶西平、俞立中、刘彭芝、周南照、王一兵以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陈滔伟等9位嘉宾做主旨演讲,分别在不同层面上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精彩解读。两场主论坛分别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世界教育信息》杂志主编周一主持。
顾明远在题为《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教育国际化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他认为,教育国际化包含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人员交流、信息互通、学位互认、互派留学生、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他强调,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自我创新,把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内化为我国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本土化。
陶西平在《以开放促发展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教育国际化是适应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世界和谐的需要;适应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国际交往能力人才的需要;适应借鉴国际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需要;适应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需要;适应群众多样化选择的需要。我们要从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吸取营养,从基层生动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从人民群众需求中找准努力方向。同时,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以开放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辛格在《教育国际化:中国的参与及其对学生的准备》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全球化和信息化是21世纪的两大发展趋势,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需要更多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断增强的国际化涉及到知识、学生、学者和制度的提供者。这些机遇要求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变化,要求教师和院校有所准备以适应这些改革和变化。他指出,我们必须为学生应对全球化及教育国际化做好准备,因为在21世纪全球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如果教育不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要求,那么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们将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等具有教育国际化特色院校的领导分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教育国际化领域的战略举措,分享了各自教育国际化领域的实践创新经验。俞立中在题为《主动应对全球化挑战 积极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路径》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今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共建上海纽约大学,这源自学校和纽约大学从2006年开始的全面合作。如果该校最终创建成功,将是目前我们国家引进的世界排名最高的大学。他认为,上海纽约大学的设立将是中美两个大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高层次合作,也是我国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的全面合作办学,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突破性意义;将是上海和纽约这两个国际大都市之间、浦东和曼哈顿这两个世界知名地域之间的一次高层次合作,对于改善上海和浦东投资环境,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将大大增加上海对留学生,特别是来自亚太地区留学生的吸引力,对于将中国发展成为留学目的国,将上海建设成为留学目的地的意义重大;将大大增加上海特别是浦东地区对高端人才,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有助于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将是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种尝试。他表示,华东师大将通过这一近距离合作,开拓一条通过国际合作而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刘彭芝在题为《融合中外教育精华 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实践与思考》的主旨发言中指出,基础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起着奠基作用。对此,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校长,都应该承担起这份使命与责任,融合中外教育精华,转变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用世界的眼光办好面向未来的教育。她认为,一个有远见的教育家,要有历史的眼光,还要有世界的眼光、未来的眼光。没有这样的眼光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育,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作为一个校长,关起门来办学校、搞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知己知彼,搞清楚世界教育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中国的基础教育又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才能知道自己学校的改革朝哪儿走,该怎么走。她最后指出,东西方基础教育各具优势,把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与西方教育的先进经验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就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与世界各国教育同行一起共创教育的美好未来。
周南照在《论教育国际化的多元内涵、战略意义与实施途径》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我国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八条具体途径:第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把扩大教育开放促进教育国际化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第二,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第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进支持、激励通过扩大教育开放进行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环境;第四,开发双语国际课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建立跨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第五,参与双边、多边跨境教育市场准入、质量监控、认证评估标准的制订;第六,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双向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第七,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在促进多语言多文化和国际理解的政策框架内,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加强我国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灵魂的“软实力”,为促进和谐社会与和平世界建设服务;第八,按照国际规范,完善我国教育统计指标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国际社会提供权威、客观、准确、及时的教育改革发展信息,在促进国内教育公平、质量、效益评估监测的同时,为国际社会研究和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基础。他建议,要充分利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资源,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通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合作,不但要把中心建成中国一流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而且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这将为推动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促进会员国之间的教育管理信息交流、机构能力建设、传播中国教育经验、服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顾问、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王一兵在题为《中国大学的国际化:一杆标尺和一张路线图》的主旨演讲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过渡进程中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化不等于一系列甚至大量的国际交流活动的总和,而首先应是当今引领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理念,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一种素质,也是国家或后进地区实行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战略,是各国教育决策当局无法回避的一个政治和政策选择;只要做到增强自信,知己知彼,目标明确,为我所用,长期坚持,就能在不平衡的国际化浪潮中取得主动,达到提升自己、跨越发展的目的;大学国际化必然要求国家建立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和必要的财政支持;大学国际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包括提升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国际化素质;必须鼓励和增加国际化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大学领导和教授对中外文化的深刻理解,对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出现的挑战是否有清醒的认识,具备选择合适合作伙伴,形成有效合作项目的能力,是一个学校国际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国际化的进展和成效是可以量化和可以评估的,只要其国际化路线图是具体的、明晰的、科学的和可持续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在题为《构建院校主导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模型: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案例分析》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对于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达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如奖学金的吸引力不够、本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交流不足、外国留学生来源过于集中;仍存在体制及管理上的障碍,影响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借鉴居多,输出不足。
教育国际化领域行业高管代表、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陈滔伟作了题为《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行业机构的使命》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留学服务机构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其中,留学服务机构所起到的政府与自费出国留学生及家长之间、客户与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国家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理应成为包括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在内所有留学服务机构的使命。
3. 分论坛与对话
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分会场安排在19日下午,包括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行知厅、寿春厅等会场开设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分论坛、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分论坛两个专题分论坛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话、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对话两个对话专场,4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校长、院长、外事处长、学生、企业高管代表分别从不同视角对教育国际化做了深入阐述和对话。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分论坛由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会长王英杰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教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汪霞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副院长庞海芍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言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治国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杨锐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常永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日本教育研究所胡学亮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中美国际教育政策的比较与反思》、《应对全球化挑战,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教育国际化:我们的理念与管理的差距——以大学生专业选择制度为例》、《中国高校国际化进程中教学媒介语政策研究》、《孔子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式》、《当今国际化与人才培养规格的革新:文化素养与文化自觉》、《日本大学国际化战略的考察:以首批13所“全球30”大学为例》的专题报告,多角度透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王英杰教授指出,上述这些学者从不同侧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非常值得深入讨论。它首先是一个政策性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国际化就无法称之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如果不国际化,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所以,从政策性的层面上来讲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可以值得深入研究的、非常学理性的问题。国际化、全球化、跨文化、多元文化,我们引出了这么多概念,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大学从它的本质特征来讲,从高等教育初期的本质特征来讲,应当是有国际化视野的。但是,我们讲国际化,讲全球化,在今天有它特定的含义,我们不可能不去谈本土化的问题。所以,这也是一个学理性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在学校、研究界工作的人和在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工作的人,从不同层面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画出一个很好的蓝图,为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真正国际化。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强国之路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话由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主持。北京联合大学外事处处长王树国、西南财经大学外事处处长曹德骏教授、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张胜利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教授、南京大学教育学院钱小龙博士、江西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合作中心主任蔡进宝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熊淳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刘锦薇等在对话环节作了精彩发言,分别畅谈了知名专家、校长、院长、外事处长、行业高管、在校学生眼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在“对话高等教育国际化”整个过程当中,所有代表都表现了比较好的精神状态,精力集中,互动热烈,交流充分,分论坛专家报告和对话环节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分论坛和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对话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储朝晖,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985”工程特聘教授郭玉贵,上海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徐玉珍,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晓辉,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俞可等专家学者分别做了题为《中国教育国际化六十年的历程与启示》、《教育国际化的本源探析及对国家现代化的作用》、《特殊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思考》、《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案例与分析》、《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梦想——未来教育发展之愿景》、《欧洲教育领导国际化》的专题报告,多角度透视基础教育国际化问题。对话环节开设中小学校长、专家学者、中学生、行业高管、用人单位、期刊媒体等不同人群眼中的教育国际化议题。北京汇佳教育机构文化与战略中心主任殷俊、辽宁锦州八中校长张忠宝、安徽淮北一中校长渠晓峰、天津四十三中学校长谷梦琴、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副校长武斌、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雨亭、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谦、上海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王永和、北京初乐元幼儿机构总裁王东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本科生方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肖睿、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陆蓉、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隋人珠、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杜秀花等代表分别就《开中国基础教育境外办学先河:汇佳的实践与思考》、《民宿互访——基础教育国际交流的有效方式》、《拓宽办学视野 创新办学思路》、《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学教师能力建设探索》、《对国际视野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学校成为变革主体决定教育的未来》、《牛津大学教育史话与苏霍姆林斯基甫雷仕学校和谐教育情结》、《基于MOODLE平台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实践》、《关于早期教育实践的国际化探索》、《学生眼中的教育国际化》、《面向未来的浦东教育国际化探索》、《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走向》、《小学双语师资培养与教育国际化》等题目从不同视角畅谈了对基础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任友群指出,教育国际化在各个领域进展的时间很长,大家面临的情况、很多人谈的问题和层次都不一样,有关教育国际化的议题还有很多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他认为,今天主办者非常成功地让大家把困惑的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谈,并得到了很好的共鸣,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分论坛,一次十分成功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对话。
4. 闭幕式
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闭幕式于3月20日上午11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行知厅举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杜越对大会进行了总结,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斌,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985”特聘教授郭玉贵分别代表高等教育国际化分论坛和对话环节、基础教育国际化分论坛和对话环节进行了总结。闭幕式由《世界教育信息》杂志主编周一主持。
杜越认为,教育国际化一定要抓住特色,如果能够抓住特色,能够找好自己的定位,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只有抓住特色,提高了水平,对于我们学校来讲才具有指导意义。他最后强调,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非常高兴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联合主办这次论坛,类似的活动今后也会继续召开下去,并将进一步细化议题的设计,使得它对我们更加具有指导性。
杨斌指出,在为期半天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论坛和对话环节中,15位报告人既有从事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研究知名的学者,也有高校从事国际合作办学具体的实践者、组织者,更有来自于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他认为,报告从多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报告内容非常丰富,数据也很详实。从中外教育政策比较、大学国际化战略分析、孔子学院现应关注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就业质量、学习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和深入分析。这些报告集中了这些同志辛勤的劳动和最新的成果。特别是北理工的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谈了出国游学的感受,非常有震撼力,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次论坛达到了思想碰撞、经验交流的目的,对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郭玉贵认为,通过教育国际化将中国的教育融入国际教育体系,这只是为达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只是教育国际化的浅层目标;其深层目标应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不失时机地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吸引、分享、整合和配置包括学生、师资、技术、资金等在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杂志主编周一针对如何以国际化战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的问题,提出了教育国际化云的概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代表们建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今后可以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以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四、论坛小结
本次论坛得到教育部有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各界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有关国际组织的赞许和参与。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既有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表达的远见卓识,又有思想深邃的研究学者发表的精辟论述,还有富于实践的与会代表显示的聪明才智。他们的精彩演讲使整个会场思想激荡、异彩纷呈,各位嘉宾的发言质量和水平获得全体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和赞许。论坛召开前,组委会向参会代表征集了“中国教育国际化领域最感兴趣的议题”,在短短的1个月时间里,组委会共收集到各界人士发来的200余份反馈表和600多条有价值的建议。此外,为了开阔大家的视野,促进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论坛组委会专门为本次论坛编辑出版了496页的论文集——《世界教育信息·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专刊: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政策探索与实践创新》。论坛专刊不仅收录了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最新公告,应邀做主旨演讲嘉宾的观点文章以及《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09-2010年刊登的与教育国际化议题相关的人物访谈文章,而且收录了参会代表在论文提交截止日期之前提交的近百篇文章,以及由《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整理的“中国教育国际化大事记(2010年)”,旨在最大程度上展示我国在教育国际化理论研究、政策探索与实践创新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之年。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国际化进程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次论坛是我国首次以“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为名称的高端会议,对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引领下,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开发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对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以国际化战略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手段带动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加强外国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促进《世界教育信息》杂志科学发展、打造中国教育国际化权威期刊品牌也是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编辑:张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