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主题是“多样·公平·优质——国际化背景下的现代学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努力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今年上半年,教育部也在全国部分省市启动了“身边的好学校”主题宣传活动。之所以主题为“多样·公平·优质”,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今天,我就”好的教育和好的学校”这一题目,与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
一,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美也。”好字本身是由女、子两部分组成的,古代以女子为美,所以合在一起就是好。中国人说话的时候也很喜欢用“好”字来形容,如好的天气、好的故事、好的运气,使用频率很高,很大众。“好”就是美好,就是一切向善、向美、向优。今天我就用这个很浅显、很大众、大家都能理解的词语来说说我们的教育,说说“好的教育”。
那什么教育是好的教育呢?好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考到一个好的分数,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也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它应该是帮助人形成美好的人格,帮助人拥有美好的人生,帮助人类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总而言之,帮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我觉得这是教育应该去做的。
首先,好的教育必须是价值观正确的教育。学者兰久富曾提出“谁有资格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他指出,一般来说,只有掌握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能够传授价值观,持有错误和落后价值观的人则没有教育价值观的资格。持有错误价值观的人,他会把错误的价值观或落后的价值观当作正确的价值观向他人传授。教育的价值观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关系着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个人福祉。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却唱着歌说:“我正在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简短的回答,使每个人的价值观跃然纸上:第一个工人是为工作而工作;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i第三个工人则是为创造而工作。三个工人不同的发展结果其实是价值观不同的结果。
其次,好的教育必须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其本质要求是要按教育规律办学。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提到:“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规律和价值。”我们之所以要尊重规律,是因为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规律有的是多种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有着复杂的机理;有的其实已经成为常识,人人都能明白。我们之所以要敬畏规律,是因为违背规律是要受到惩罚的。懂规律才是真正懂教育,只有按规律办教育成为一种常识,才能成就好的教育。
同时,好的教育是要成全好的人和社会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心灵的教育,或者说应该是身、心、灵统一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成长,也能够帮助社会更好地完善。我们之所以追求“好的教育”,就是希望通过“好的教育”,成全“好的人”与“好的社会”。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就是人好了,社会才会好;社会好了,才能反哺好的人。追求“好的教育”,最终就是为了成全更多“好的人”,进而指向”更好的社会”。
好的教育的定义不是狭隘的、唯一的、单方面的。我们认为,好的教育也应该是敬畏生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有生态智慧的教育,是有基因、讲伦理的教育,等等。只要是本着向善、向优、向美的教育,都是好的教育。反之,不好的教育就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不能符合人的发展、遵从错误价值观的教育。
在追求好的教育的过程中,对照好的教育,我们会发现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教育现象。例如,教育就是为了考出个好分数,与此无关的都可以靠边站;小学生因为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被戴上“绿领巾”,优秀的学生穿上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红校服”;有的学生因为成绩差,考试要搬桌子到教室外考试;学校采用题海战术、分数至上i师德下降:等等。
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教育不按照规律办事、不尊重生命的价值、太过急功近利、太过同质化的教育危机,这也就是教育沙化的问题。这些不好的教育警告着我们,教育存在着庸俗化、功利化、虚伪化等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是为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智育。因此,我们需要返璞归真,指向“好的教育”。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谷物要丰收,就得培植耕作;好的教育要培养出好的人和社会,就需要好的学校。让我们想象这样一幅图景: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每天都期待着去学校。学校里有亲切的老师、友爱的同学,他为每天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而兴奋,为每天都可以和小伙伴们嬉戏而欢笑;他懂得礼貌,乐于助人,发展自己的爱好,不让他去上学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惩罚。当他长大了、毕业了、走远了,他还是会怀念学校、感谢学校,因为学校培养了他的性格、品德、知识和情怀。这样的学校,就是我们追求的“好的学校”。好的学校就是这样使师生在精神及身体上都能感到安全而愉悦的场所。对现代学校教育多样、公平、优质的追求,恰恰吻合了“好的教育”的内在本质。
二、探索“好的教育”
怎么来实现好的教育呢?我觉得,追求好的教育既要从区域层面来考虑,也要从学校层面来探索。
首先谈谈区域层面如何追求好的教育。“区域”本来是个地理学上的空间概念。区域具有均质性、系统性、独特性等特点,它的优势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涉及所有社会体制、社会体系,是社会肌体中一个个基本的存在,其整体的态势是国家利益的最基本反映和最直接代表。《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教育改革试验,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这都说明了以区域整体推进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下城这片沃土上,作为我国东部最具发展活力省份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有着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正是站在这样的位置上,我们从区域的角度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我有时也听到教育同行说教育难搞,难有作为,责怪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合理,批判教育太应试、太浮躁,怨天尤人。但是我却觉得,现在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并不能成为不作为的借口。相反,带着“脚镣”也可以跳出精彩、优美的舞蹈。我觉得,在现有的区域体制下,可以从价值引领、制度设计和项目行动三个方面着力,做好指引的文章、设计的文章和服务的文章,推进区域教育不断迈向“好的教育”,迈向教育现代化。
第一,我们觉得,好的教育需要价值引领。教育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区域教育生态观是科学发展观在下城的具体体现,已经发展成为我区的精神追求。在区域教育生态观的指引下,我们结合已有的良好的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在现有的体制下,坚持实践,探索适合本区文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区域教育生态理论。该理论以生态哲学、生态智慧、生态原理为理论基点,以人的生命生存和质量提升为起点与归宿,既是一种教育哲学,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下城教育借智借力,开展理论创新、课题研究、学术大讲堂、8分钟读书会等,全面推进“教育学术之区”建设。
第二,我们觉得,好的教育需要制度设计。区域教育发展是指向现代化的,但是教育现代化不是形式上的现代化、表面上的现代化、指标中的现代化,而是指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我认为,要实现区域范围内好的教育,首先需要的是制度的现代化,也就是制度设计,要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要从强调数量规模转向追求质量。国家的教育制度有很多,投入制度、人才制度、课程制度,等等。在这样的制度下,我们能不能再发挥点主观能动性7下城区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按照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行单位体制改革,成立质量监测中心,尝试集团化办学,进行梯级教师培养,坚定了“好的教育”的基座,使得区域教育的发展充满了张力。
第三,我们觉得。好的教育需要项目行动。好的载体推动好的项目,好的项目营造好的环境,好的环境服务于好的教育。“昔孟母,择邻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下城教育借助各类载体,创造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了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感动人物等品牌,是全国惟一一个区域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APEID),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城区人民政府合作成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从而为下城“好的教育”营造了好的环境。
其次,好的教育最终要通过好的学校来实现。好的教育的实现,仅仅从区域方面出发是不够的,那么从学校层面应该如何追求好的教育呢?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48位校长参加清华大学“现代教育管理”校长培训班。培训班结束时,人人踌躇满志,个个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决心回到学校好好干一场。这时,他们的教授组织了一项考试:教授让每个校长拿出一张纸,用简笔画,画自己未来的学校,让大家互相学习。校长们没有异议,动手作画,很快就画完了。教授把校长们的画认真看了一遍,什么也没有说,当时只提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画到人的请举手?48位校长中只有12位举手,大多数校长画的是学校的大楼、树木、花坛、设备等,就是没有人。接着,教授问第二个问题:画出了学生的请举手?只有4人举手。有一位校长在图中画了两排人。他解释说:第一排画的是学校领导,第二排画的是老师,但没有画学生。接着,教授问第三个问题:画出了学校所在社会环境的请举手?举手的人很少。第四个问题是:画出了学校特色的请举手?基乎没有人举手。 故事里的校长们的头脑中对教育的理解,已经忘记了以人为本、忘记了教育环境、忘记了学校特色,在我看来,缺少这些的学校就称不上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所以我觉得,好的学校首先需要一位敬畏生命、以生为本的好的管理者,无论校长还是老师,都要像种豆一样,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为着学生的成长着想。好的学校还需要有好的环境。服务性和开放性是现代学校最重要的特征,社区中有很多好的教育资源,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开放、融合、互动、共享,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助益。好的学校还需要有好的特色。一所好学校必须是一所有品味的学校,有文化沉淀的学校,有个性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不千篇一律,有发展的根基,追求多元,鼓励孩子发展个性,印证着对现代学校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康德曾经说过,尽管善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永远值得追求。尽管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好的教育,但是毕竟已经有了指向月亮的手指。下城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和专家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区域教育理论创新,以教育生态为核心,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协同性、自主性,树立科学的生命观,以敬畏生命为教育的伦理起点和价值归依,对好的教育进行了探索,不断向着区域教育现代化迈进。我们将下城教育的思考、下城教育的实践,都梳理整理在《好的教育——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一书中,希望能够作为国家级课题《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的物化成果之一,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同行能够多交流、多指导。
今天,中外嘉宾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化背景下的现代学校发展,让我们顺从生命本来的真意,回归教育的好,办出多样、公平、优质的好学校,铸就向善、向美、向优的好教育!
(文章是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周培植2011年11月13日在第九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暨文晖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编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