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速览

2011-12-29 00:00:00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年5期


  如果你的企业推出了某系列产品的新款,你该如何为它命名呢?是循规蹈矩地按照1.0、2.0、3.0地排下去,或是从《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到《超级魔鬼经济学》(SuperFreakonomics),还是像Vista一样用一个全新名头横空出世?来自伦敦经济学院的马可·贝缇尼和哈佛商学院约翰·古维尔调查发现,企业对新款产品的命名一般会遵循沿袭式命名和全新命名两种规则。那么,消费者对这两种命名方式的反应如何?一般而言,在看到沿袭式命名的时候,消费者会认为该产品对上一版本进行了性能上的修补与升级;而看到全新名字时则会期待着该产品拥有某些全新性能,提供全新使用感受,但同时也会认为购买风险更大(稳定性令人担忧)。作者认为企业在为新品命名时需要考量以下三点:第一,目标消费群体对于风险的态度。公司用户自然要比数码玩家群体更在意产品的性能稳定性。第二,当企业希望减少新品失败对品牌的冲击时,应当为产品选择全新的名字。与此同时,如果能提供预防或者备选方案,尽管知道会冒风险,消费者仍旧会倾向选择全新命名的产品。第三,命名策略也可以依产品市场地位而做出调整。如果该产品系列在市场夹缝中苟延残喘,那么换个新名字配以新形象倒不失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良方了。
  怎么在头脑风暴时得到有效的创意?如何才能制造积极的紧张感,让与会者不至于在干巴巴的“跳出思维框框”的呼吁中提出不疼不痒的创意?这恐怕是当下企业领导者最感兴趣,也是最头疼的问题之一。《麦肯锡季刊》网站近日编选了其亚特兰大分公司前咨询顾问凯文·科恩和肖恩·科恩的新作《头脑引导:产生突破性创意的最佳方法》(Bra insteering:A Better Approach to Breakthrough Ideas)中内容来对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科恩兄弟认为,了解并利用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及行为习惯,便能使头脑风暴更有成效。具体来说,首先要了解组织的决策标准,如果议题本身不在组织愿意考虑的范围之内,那么即便得到好创意也于事无补。了解企业对待最终创意的决策标准会将讨论引入更有效的范畴。其次,好的问题和提问方式能够催生更有效的创意。什么是衡量好问题的标准?好问题需要限定思维的发散空间,同时又要能促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三,挑选合适的问题解答者,而不是仅仅依据职位和部门随意分配人选。分组讨论也是催生创意的好办法,一般而言,将小组规模控制在3~5人将更有利于每个成员都充分参与讨论。要提起特别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小组讨论在最初五分钟之类看起来都像模像样,但这段时间与会者大多在随口蹦出未经深思熟虑的建议,或者对彼此的创意进行仓促点评。只有将讨论坚持下去,才能将问题讨论充分,将创意尽力完善。作者强调,在得到创意之后,切忌评选出一个优胜者,而应当从每个小组中选出最成熟的几个创意予以激励,也提供给管理者足够的参考。最后,一旦创意形成决策,就应当迅速付诸实施,以防止热情的衰减。
  
  全球最大的授权电子邮件营销商Epsilon公司4月1日透露,黑客侵入公司数据库系统获得了大量顾客名单和电子邮件地址。某愤怒的消费者保护组织将其比做福岛核泄漏。这家公司每年替各大公司投递的电子邮件数超过400亿份,摩根大通、麦肯锡和玛莎百货等皆被殃及。《经济学人》分析了它的影响:一些安全专家认为地址远没有录音、体检报告和财务记录重要,人们也常将此印在名片上或留在Facebook网页上,这最多便宜了垃圾邮件制造者;另有专家担心有人会购买顾客邮件地址,借商家名义从事“网络钓鱼”;还有批评者认为像万豪国际酒店那样将顾客信息交给Epsilon这样的第三方公司本身就令人愤怒。公众有理由相信,商家连地址都难以保密,那么信用卡信息怎么办?更让他们担忧的是更多的信息泄露事故也许被隐瞒了。文章认为,此事将引发美国政府的严重关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软件将对公众信息安全造成更多隐患,而各种各样的数据处理行为将会对政府未来的管控带来挑战。
  2009年1月,印度萨蒂扬软件服务公司曝出巨额财务造假丑闻,深陷经济、诚信、管理等多重危机。一般认为,高管在此关头应尽快控制危机,重塑品牌形象,但萨蒂扬却把消除员工恐惧、焦虑、低落的情绪视为首要任务。该公司高管在《战略与经营》杂志现身说法,强调确保全体员工保持与企业一起重新建立希望的重要性。在危机过后,公司专门聘请心理辅导员深入企业日常工作,并总结出三条重振士气的经验:首先,企业高层必须深入、广泛地与员工交流,最好是面对面地让大家明白企业的处境和出路,这样才能避免流言和恐慌导致的人才流失;其次,高管要尽量了解员工当下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做出解答。如果无法作答,不妨坦率告知他们,自己也没有答案,而非随口敷衍,因为坦承是消除恐惧的一剂良药;最后,在企业危机关头,无论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都会产生受伤、担忧、受骗、害怕、惊讶等情绪,高管不必强作镇定,因为只有承认恐惧才能面对恐惧,进而克服恐惧,才能更好地理解员工的感受,减少丑闻的破坏力。
  国际社会近来的多起金融欺诈案件显示,一旦CEO掌握过多权力,又缺乏董事会的监督,整个企业很可能陷入危机。如何避免这个问题?IESE商学院教授盖多·斯泰因撰文指出,独立董事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一职务绝非摆设,其职责包括协调内部利益冲突,确保企业将社会利益纳入决策层面,提高高管队伍的工作效率,以及改进企业的运营方式。胜任独立董事的人选应具备如下条件:首先是独立性,为人必须忠诚、勤勉,有奉献精神,能减少利益冲突,具备业界口碑;其次,企业必须反复与其接触,确保其具备专业水准,能够服众,而一旦做出任命,高管就应尽少干预其决策;最后,独立董事应该有能力为股东带来更多回报,这样才能赢得企业上下的尊重,甚至在C E0有负众望时取而代之。独立董事的数量至少应该占董事会总人数的1/3,他们的待遇取决于能力和贡献,但最好不给其股权。为了避免利益冲突,企业决策者不应让独立董事与管理层或其他股东之间有太多联系,也不要让亲戚、公司前任高管、或与企业有太多利益纠葛的人担任这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