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金融风暴被掩盖在战争的尘土中。通过本书,资深对冲基金经理人、布鲁金斯学会理事利雅卡特·艾哈迈德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世界那段经济脆弱、泡沫高涨的时期。他随后用感性的文字叙述了泡沫破裂和一连串事件导致的经济大萧条。艾哈迈德从当时世界上最重要四家央行行长,即他笔下的“金融之王”为切入点,分析了因为纽约联邦储蓄银行行长本杰明·斯特朗、英格兰银行的长期掌门人蒙塔古·诺曼、法兰西银行行长埃米尔·莫罗,以及执掌德国国家银行的亚尔马·沙赫特的错误政策导致的金融大乱。大乱甚至激发了后来希特勒的上台。称这四人为“摧毁世界的银行家”,难免让人觉得愕然,到1931年,这四人当中仅有诺曼一人依然在职,而且这些人做事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沙赫特就以他的方式,重树了世人对德国货币的信心,并击退了通货膨胀。时过境迁,今天的世人能够更好地把控如凯恩斯所言的经济这台精密机器吗?未来仍在一团迷雾之中。
有些管理者一想到“社会化技术”一词,就会联想到欢乐时光和办公室闲聊,而一般员工听到“社会化”这个词,一般也会认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或者是浪费时间。鉴于人们对“社会化”的误读,安德鲁P,麦卡菲教授不得不尽可能地用“协作”一词,向企业领导者阐述社会化的积极意义。人类个体或若干个体有意无意影响到他人的行为被称作社会行为,基于Web2.0技术和社会行为,在互联网上诞生了博客、SNS网站、维基、微博等一系列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应用。任何企业都不应对社会化趋势无动于衷,而应该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学习使用种种社会化协作的工具。麦卡菲尤其强调,Web2,0技术在组织内部也有用武之地,更能够突破组织边界,延伸至客户、合作伙伴或供应商。他于2006年首次提出了企业2.0(E nterprise 2.0)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企业自发性社会化软件平台,或是企业与其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之间的白发性社会化软件平台”。《企业2.0》一书为领导者提供了企业如何向Enterprise 2.0阶段进化的种种方法。
人们生来彼此依赖、相互学习,这是人的社会性。通过社会化,人们以社会允许的方式做事,成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生活在他人周围,与他们互动,他们对我们的行动有着重要影响。人们会在行动人中考虑他人,他人也影响我们的行动和想法,最终影响到社会模式的发展。而社会模式被创造出来之后,又会影响互动中的参与者。这是卡伦和维吉伦特两位著名社会学家对社会的基本看法。我们既是组织的囚徒,而组织又是我们亲手创造的。我们与组织之外的人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往往不同,而这种不同难以用“是非”论之。由于对“社会”定义的不同,我们的行为在组织之外的人看来也许是可笑的、不道德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因为我们都是社会化的结果,都是文化性的存在。了解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在看待社会可能发生的事情上更加务实,对他人更加包容。社会变迁不可避免,面对宏大的社会背景和生命历程,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耐心求索,求仁得仁。
旅行的乐趣在哪里?享誉欧美的游记作家比尔·布莱森总能用他的文字做出精妙诠释。这本欧洲游记是他最幽默的旅行见闻札记,通过双线叙事,一边讲述他在欧陆各国穿梭的见闻和感慨,一边回忆20年前他与一个性格独特的朋友游历欧洲的往事。在他看来,旅行绝非行色匆匆地在名胜景区之间赶场签到,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陌生城市、陌生人、陌生文化带来的强劲冲击,以观察入微的眼睛去发掘每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以睿智的心灵去打量世界最有趣的一面和最荒诞的一面。布莱森有异于传统游记作家之处在于,他喜欢用刻薄的笔调去挖苦可笑的人与事,甚至抖落一些粗俗的笑料,但这些内容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来自于作为通俗历史学家、莎士比亚研究者,以及资深背包客的文化积累和人文学养,让读者解颐一笑之余,收获良多感触。诚如《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所言:“布莱森绝对是旅行的好伴侣,而且也是一位用谐谑之眼观察入微的作家!每个阅读他作品的人都会不断惊觉自己在他的发现之旅中有着高度的参与感。”
不同的视角往往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习以为常了,但在彼得·海勒斯(中文名何伟)看来,这里面有太多耐人寻味之处。作为《纽约客》杂志的首席驻华记者,他花费7年时间通过自驾旅行、客居山村小镇来观察、记录时代洪流j中击下的中国。与多数同类著述不同,何伟没有分析数据,引经据典,也没有津津乐道于中国崛起给国际格局带来的影响,而是思考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困境。他得出的结论并非基于对专家学者的采访,也不是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而是来自农民、打工者等社会最底层,来自中国人熟悉得视而不见的日常生活。在平实生动的叙述之外,他的分析和评论也极具洞察力。譬如,对于不成功的沿长城自驾之旅,他感慨道“在中国,迷失方向并非是件多么糟糕的事儿,因为其他人也不清楚自己要何去何从”;在目睹丽水小镇的变化后,他指出,“中国的新兴城镇里存在的,只有商业这一样东西
自由市场决定着发展初期的雏形,娱乐项目很快就出现了,却很少有社会组织现身此地”。这些对外国读者而言,或许只是新奇的饭后谈资,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显然是值得反思的坦诚之言。
很多管理者习惯竭力追求完美,但很少去做决定;喜欢辩论,却短于行动;目光向内,沉溺在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的泥潭中,却很少将注意力集中于外部的世界,在市场上行动迟缓。本书的三位作者认为企业要确定正确的作战目标,并在战役中获胜,领导团队就需要拿出三天到一周的时间,离开日常工作,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互相倾诉。大家一起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达成必须要进行战斗、进行什么样的战斗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严谨科学的分析至关重要。但同时,“硬”的战略执行和“柔”的团队建设必须结合起来。如果只有一些缺乏强势的领导,战役也无法成功。实施必胜战役计划很有可能会给组织及高层人员的领导能力带来巨大改变,“以赢得战役亮相,以转变组织收场”。企业可以从对业绩感到不满出发,推动真正的、可持续的变革,并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