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兵:为中国企业家打开“天窗”

2011-12-29 00:00:00李五洲唐泓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7期


  在位于北京东长安街的东方广场里,有一所没有围墙的商学院,这就是由李嘉诚基金会于2002年底捐资创办的长江商学院。
  就是这所创办在写字楼里的商学院,在不到十年时间里闯入了世界十强商学院之列:
  成立仅仅九年,长江商学院已从哈佛、斯坦福、沃顿等全球顶级商学院引进了30多名专属资深教授团队,在亚洲商学院中首屈一指;
  ——据第三方统计,在过去五年里,长江教授团队人均在全球A类管理学科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全球商学院中排名第六;
  ——吸引T4000多名商业精英在这里求学,其中既有中国商业领袖,也有来自全球五百强公司的高管;
  ——在全球范围内,长江商学院首次把人文课程引入管理教育体系;
  作为长江商学院创始院长的项兵,不论是在这个跨国公司云集的没有围墙的校园里,还是穿梭于国内外各种论坛、企业峰会、学术研讨会之间,始终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雷达,不间断地接收、整合着来自各方的信息,为中国企业家打开“天窗”,引领一批批中国企业家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位创始院长以及他所创办的商学院到底为中国带来了什么?不久前,记者采访了传奇院长项兵教授。
  
  探寻中国企业发展之“道”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项兵在全球各地参加了多个公开和闭门的高端会议。他最深的感触是,西方讨论中国问题的风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中国现在GDP只占全球的不到10%,而美国GDP占到全球几乎25%,但是美国经济威胁论达不到中国经济威胁论的程度,”项兵不无忧虑地说。在这样的背景下,项兵与长江商学院开始积极探寻中国企业发展之“道”。
  项兵—直倡导的一个应对之策是通过参股的方式与西方主流经济体融合,从而建立一个跨国性的、商业发展共进退的“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他—直鼓励中国企业通过参股来介入全球产业链的两端,通过参股国际主流金融机构来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竞争格局。这样中国将与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结成一个新的统一利益体,使中国企业得以从竞争对手甚至威胁者角色转变为“同一条战壕的战友”。
  项兵认为那种“参股就必须进入董事会”,“进入董事会就必须发声”的想法与做法是危险的。他建议中国企业应该学会当小股东,而当好小股东就要擅长低调,学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与对方分享发展与利益。通过参股,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崛起是一个积极、稳定的“阳光”力量,中国企业并不是充满敌意的对手,中国企业愿意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利益,一起承担责任。
  项兵一直倡导的第二个应对之策是“大风流创新”。这种颠覆式的、革命式的大风流创新,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机会,也能给全球带来一系列共赢的机会。“我们过去立足于成本优势的价格战,在全球商界的杀伤力其实是很大的。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法,可能会将全球诸多行业搞得‘鸡犬不宁’。我们的这种打法给全球的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确实使得许多国外的企业感觉到了威胁,这是产生中国威胁论的原因之一。”项兵说。
  项兵认为,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企业的做法。美国汽车可以做不过日本和德国,但是美国可以诞生像微软、思科、星巴克,FACEBOOK等许多大风流创新的公司。他们不仅给自己,也给全球诸多国家带来一些新的机会,这种商业行为在全球被接受的概率就会大一些。
  项兵担心的还有思维方式的问题,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打破追随、复制的思维惯性,同时要跨越“民族品牌”以及“自主创新”的思维藩篱。
  另外,项兵认为有必要重铸中国的商业文化。从日本、美国、欧洲到中国来的都是一些先在国内做得比较成功,然后再走向全球的大公司。“而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可能不是我们的大企业。确实有一部分中小企业不讲信用,赚钱不择手段。在被新闻媒体曝光后,西方世界就产生疑问,中国企业是不是都这样?这对我们国家以及企业的形象的杀伤绝对不容低估。”项兵说。
  项兵认为,长江商学院为中国企业贡献的发展之“道”,不仅是弘扬新的商业模式与文明、丰富普世价值的“道”的范畴,也是扭转中国企业在全球遭遇的敌意态势,积极融入全球主流商业阵营,以及完成中国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必然之途。
  
  为中国企业家打开“天窗”
  
  长江商学院对中国的一个重要贡献,正是它与中国其他商学院的一个重要差异——强调并坚持不懈地倡导全球视野,呼吁中国企业家超越中国来看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近年来一批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如何一步步地整合全球资源并成就一批世界级企业,对中国商业来讲,是一个重要而艰难的跨越,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长江商学院希望帮助中国的企业家们以全球视野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跻身全球最卓越的公司之林。项兵认为,“这需要用全球视野、全球思维重建你的商业。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超越以中国应对全球,超越民族品牌,逐步实现以全球应对全球。这可能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项兵在校园内外各种场合不断向中国企业传输着这种新理念。
  长江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本身就是经典的“整合全球资源”的一个案例。学院在管理教育领域采用了颠覆式的新思维和新策略,开创了在新兴市场打造全球领袖级商学院的一个先河。
  基于全球视野,整合全球资源以加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项兵一以贯之且最具颠覆性的管理思想之一。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项兵就曾建议,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参股一些处于资金困境的韩国高科技企业以及东盟国家的一些优质的资源型企业与金融企业,呼吁中国企业开始着手在亚洲整合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技术、品牌和基础原材料等稀缺资源。
  2000年,项兵又提出并倡导了中国企业建立“以全球应对全球”战略。2002年项兵再次提出“从月亮上看地球”,他呼吁当时的商界,超越对“中学”与“西学”的“体用之争”,从中国视野中走出来,认清中国在全球商业中即将及应该扮演的角色,并由此布局自己的商业战略,整合全球的资源。他认为这种思维的革命性变革与超越,是中国企业诞生大风流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在这种新思维下,这一年他甚至倡议中国商界“买下沃尔玛”。
  如今,以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复兴参股Club Med为代表,各种规模、各种行业、各种所有制的中国企业已经或积极准备收购外国企业。而这正验证了长江办学之初,项兵就提出的中国企业必须以全球视野建立价值链优势的“链条对链条”竞争理论。
  最近,项兵又在提醒中国商界,必须建立让全球认同并尊重的商业价值观,实现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超越,他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化进程真正主导者的一个核心要素”。
  “我们需要以颠覆性的思维,从上往下看,从月球看地球,把全世界都看成是你的,让全世界的资源都为你所用,你要学会与全世界和谐共生地发展。”项兵说。
  这一切均源于一种强烈而迫切的使命感。项兵反复强调,长江商学院的梦想是打造一个以研究学术为主导的伟大教育机构,而不是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培训机构。不是简单地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而是“要创新自己的东西,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价值观,并为中国企业进军世界提供新思维、新视野和新对策。从这一点上说,长江对我们国家发展的贡献是有独特性的。”
  长江贡献的新理念很多很多,仅项兵自己就贡献了“从月球看地球”、“以全球应对全球”、“链条和链条的竞争”、“新洋务战略”等重要理念,包括中国企业如何能够在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强大国际品牌的基础上,有效地在其他新兴市场或主流市场进行有效的竞争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中国企业所习惯的本土视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长江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为他们把‘天窗’打开,让人豁然开朗。思想的解放,视野的高度,与思维的创新,对中国企业未来取得更大成功是不可或缺的。”项兵总结说。
  在培养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全球视野、帮助他们“打开天窗”的同时,长江商学院也为学员们搭建了一个全球学习的平台。学员不仅可以到美国、欧洲的顶级商学院学习,也可以到日本、韩国乃至拉丁美洲最优秀的企业学习与交流。另外,长江商学院还经常与许多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家召开闭门会议,就中西不同的领导方式、企业体制与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直接深入的交流。
  
  实践教授治校
  
  在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名单上,赫然列着沃顿商学院的郑渝生教授、耶鲁的李乐德教授、UCLA的刘劲教授、卡内基梅隆的孙宝红教授、纽约大学的陈宇新与梅建平等全球范围内的顶尖华人教授。他们是管理学各大学科的世界级学术带头人,担任世界顶级学术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及编委。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了已有的光环,加盟长江这个成立仅仅九年的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教授治校的商学院。任何教授的任命、提升都是教授们表决的,并有严格的内外审核流程,不是院长说了算。许多课程项目的开设一定要由他们批准。”项兵说。只有教授治校的机构并以学术研究立校才有可能吸引世界顶级教授加盟,才有可能真正造就出伟大的教育机构。
  长江是以学术研究为先,这有别于国内目前流行的教学工厂及培训公司的办学模式。李嘉诚基金会的强大支持,是从事耗资巨大的世界级管理教育的一个物质条件。研究使长江教授团队为长江学员贡献了大量的新视野、新思维、新对策以及具有全球引领性的原创思想。在过去五年里,长江教授人均在全球顶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的数量,在全球商学院的排名超过了位列第七的芝加哥商学院。
  为了保持教授团队的竞争力,长江有严格的教授聘用制,即使是一流教授,要进长江也得“过五关斩六将”。首选需三分之二的教授投票通过后才可以进入下一步骤;之后要请斯坦福等全球排名五十以内的十名教授匿名评估。在这十人评估中,负面评价不能高于四个。“即便院长非常赞同引入这个教授,教授们不同意也只好作罢。我只有一票否决权。”项兵解释说。
  这种教授治校的体制仅仅是吸引教授们加盟的前提,但从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引进教授,难度非常大,因为与长江竞聘师资的主要是世界级教授集中的全球十大商学院。引进一个教授,往往要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其中需要锲而不舍的交流。人才引进曾经是长江创建之初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把这些顶级教授请进来难,而把他们留在长江也面临同样大的挑战,因为许多世界顶级商学院都想把他们挖走。
  项兵认为,吸引这些顶级教授的,“不仅仅是让他们看到你做世界一流商学院的雄心和一个配套的实施计划,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平台。”在过去十年里,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市场,“要着眼于未来。你在这里摸爬滚打多年,积累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后,为全球商业思想带来的价值自然会大大提升。”中国潜力加上长江的雄心,项兵说这就是吸引世界顶级教授的重要原因。
  “当然除了梦想之外,还需要为教授们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标准,这方面李嘉诚先生的基金会起了重要作用”项兵说。“如果一个学校必须挣钱才能活下去,或者以盈利为目的,世界级教授是不会加盟的。因为这种为挣钱办教育已经丢失了教育机构的灵魂。”项兵反复强调。
  
  让中国企业家多一分感恩之心
  
  2006年长江商学院引入人文课程,成为全球第一家提出培养企业家“人文精神”的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为此特别成立了人文委员会,由世界级新儒学大师杜维明教授担纲主任,成员包括联合国“文明对话联盟”成员等国际人文科学领袖。
  “我们的商学院不能只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全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要多弘扬一些新的价值取向。”项兵解释为什么要开设人文课程时说。
  长江商学院要求学员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做生意,更要关注为什么做生意。这位创始院长不停地在他的课堂上呼吁,“财富不仅仅要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如何使用及处置财富,是个大问题。我们希望中国的企业家的胸怀要超过自己的家,要想想如何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项兵说。他希望企业家“不仅能够创造市值,还要有灵魂、有情操,关心的不仅是GDP,还关心社会、环境、文化,真正地关心可持续发展。”
  项兵希望长江的教育能培养企业家的感恩之心。“社会上有些人会认为,我挣了一百亿,如果政策再好,那我就可以挣三百亿。这么一想,社会欠我两百亿。如果我认为社会欠我两百亿的话,我还愿意回馈社会嘞我不会愿意的。我可能更会巧取豪夺,还一肚子的怨气。”这是项兵最为担心的,“所以拥有感恩之心对企业家尤为重要,这个阶层不仅仅在生意上要有更大的追求,也要懂得如何回馈社会,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为此,这位院长要求长江商学院的学生及校友必须去做义工,而项兵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乐此不疲。项兵说,“这种活动除了把企业家的管理经验贡献给社会之外,同时让他们了解社会底层的困境。他们会反思自己作为成功人士可以为此做些什么,这对推动社会和谐、弥补各界之间的鸿沟非常重要。”
  对这种提倡人文精神的商业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成果是,汶川地震,长江商学院校友及其公司捐赠善款将近四亿元,占中国机构捐款总额的7%。
  在长江的课堂上,项兵一直倡导企业家不仅仅担当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也要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真正创造和谐社会的动力。
  在长江商学院创建的九年里,项兵这位创始院长的—系列思想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力正在逐渐显现。同时,他也赋予了这所商学院更加深沉、厚重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