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1-12-29 00:00:00贾磊磊
人民论坛 2011年3期


  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我们构建国家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兑现”其内在能量和价值。因此,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学者丁言曾说:“文化只有被大众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的原作中贯穿着一种“血亲至上”的传统道德,这曾经是推进全剧情节发展的重要叙事动力。与此相一致的还有一种“冤冤相报”的复仇伦理。所以,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最后不仅被杀死,而且同样也遭到灭门。现在,如果我们也沿袭这种“你杀了我全家,我也要杀你全家”的杀戮逻辑,就等于把我们置于古代封建社会,以豺狼的方式对待豺狼,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是不是也要以纳粹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屠杀方式,把所有的日耳曼人都送进集中营呢?记得美国电影《恶魔军官》在片头曾引用了尼采的名言:“要想战胜恶魔的人,当心不要变成恶魔”,就连“娱乐至上”的好莱坞电影也知道不要采用以恶制恶的方式误导观众,我们今天的电影当然不能再去重复传统文化的杀戮逻辑。
  
  一个在逆境中迎风冒雪艰难前行的孔子比一个在顺境中自鸣得意的孔子更令人敬佩
  
  影片《孔子》在力图还原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形象的时候,还用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观众所接受的电影语言方式,表达了影片对传统文化的由衷敬意。
  客观地讲,孔子期望诸流和鸣的大同世界,向往大道畅通、众芳献瑞的和谐时代,追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赞赏尊老爱幼的人伦胜境——而这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也许,恰恰就是因为它的遥不可及,才更加证明了孔子所向往的是一个伟大的理想王国,它甚至是需要用生命才能够兑现的理想世界。
  在影片中我们真正被孔子所感动,恰恰是从他踏上风雪交加的周游列国之路开始的。此时在政治上失意的孔子,在失去了治国安邦的现实可能之后,带着自己的弟子游走四方,讲学传道。这种选择代表的即是孔子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人生选择,也是其文化责任的一种历史选择。尽管对孔子至今还存在着许多争论乃至非议,可是一个在风雪中怀才不遇的孔子,比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的孔子更让人们感动;一个在逆境中迎风冒雪艰难前行的孔子比一个在顺境中自鸣得意的孔子更令人敬佩。
  不论是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随着故事情节不断展开,作者在叙事的链条上建构的一种因果相依的叙事逻辑,能够把一种情节的必然性注入字里行间,观者在对前因的了解与对后果的期待中自然会接受作品情节中潜在的价值判断。
  
  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是来自说教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式并不一致,但是在电影、电视这样的流行文化领域,它们不仅在传播方式上具有相同的规律性,而且在传播的内容上也应当恪守相同的文化观。像《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把重阳节这样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表现成一个杀戮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满城刀光,鲜血横流,所有的鲜花都被践踏,人像蝼蚁一样被残杀,这是对我们传统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采”,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取向不值得提倡。
  我们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在国内曾经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同时还引起了美国人的高度重视。美国三角洲部队的总司令说,他在《士兵突击》这样一部电视剧中,不仅得到了对中国武装力量在编制、装备、作战能力上的判断,而且看到了中国军队内在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强调团队的建设和集体的力量,强调士兵之间的集体合作,特别是解放军特种部队的忍耐力优于美军特种部队,韧劲更强。而这点对于在“逆境中的逆境”作战的特种部队尤为重要,对此美军特种部队应该向中国军队认真学习。我们的电视剧并不是为美国人着意制作的,可是他们为什么会接受我们这样一部书写当代军旅生活的电视剧呢?显然是我们作品中所传达的那种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感动了他们,比起好莱坞电影中那种“个人至上”的神话英雄,我们的士兵所信奉与践行的集体主义精神更具有感召力。
  同样,在我们国内纷纷播放韩国的历史剧《大长今》的时候,韩国却在播放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长征》。是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成功与否感兴趣吗?我想未必,也许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在逆境中摆脱艰难困苦的人的命运——因为几乎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人们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寻求精神和心理上的感悟与启迪。在这种意义上看,《长征》和《士兵突击》都是最好的人生励志教科书,它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些启示不是来自于说教,而是来自于真切的人生故事,来自于大众媒介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这都是我们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例证。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批准号为08&ZD056)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