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百亿时代:电影产业未来趋势

2011-12-29 00:00:00齐勇锋蒋多
人民论坛 2011年3期


  票房收入突破百亿、银幕数量节节攀升、影院建设风生水起,电影企业成功上市,资本追捧意愿强烈……2010年的中国电影用数字“大跃进”向我们昭示,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由产业化初级阶段进入产业规模急剧扩张、产品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并已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成绩喜人,催人奋进。然而,高速粗放增长的繁荣景象不能遮掩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虚火症候,在肯定电影产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电影文化的价值危机和产业链缺失。
  
  结构不合理是让资本说话的必然结果
  
  以有电影黄金档期之称的贺岁电影为例,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从有利可图、蜂拥而上,到大片云集、群雄纷争,中国贺岁电影已经演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愈来愈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贺岁电影这种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国产电影产品的结构问题。一个健康的电影产品结构应该是依靠中等规模影片的纺锤体形态,即以票房在1000万至1亿元之间,特别是5000万元以上的影片数量为中坚。而目前,中国电影产品结构属于金字塔形,绝大部分中小投资的影片挤在金字塔的底部,分享着电影产业中不到20%的收入,而位于金字塔尖的几部大片,包揽了市场份额的80%。今年的贺岁电影无非是延续并强化了“大片号令票房、小片边缘陪衬”的竞争规律。
  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这种结构不合理是让资本说话的必然结果。十年前,在传统文化体制的束缚下,中国电影面临国际大片激烈竞争和市场低迷、票房惨淡的双重压力。贺岁电影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在喜剧化包装下横空出世,以制、发、放一体化的运作策略探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导演由此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不仅摆脱了传统电影的运作机制,屡创国产影片的票房纪录,而且成为电影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十年后的今天,贺岁电影的高成本大制作、捆绑名导大腕以及不惜重金、花样翻新的宣传,裹挟着概念先行、翻拍成风、过度营销,构成了当下贺岁电影硝烟弥漫、问题丛生的乱象,也导致贺岁电影从编剧、制片到发行、放映,正在被资本逻辑全面改写。
  
  贺岁电影应担负起引领时代前沿思潮,传承主流文化价值的责任
  
  诚然,无论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期还是类型,贺岁电影本身就是电影商业化的果实,同样,商业化是贺岁电影诞生乃至茁壮成长不可缺少的土壤。这也就决定了贺岁电影首先必须通过广告宣传和大众传媒进入观众的期待视野,并运用技术手段和商业法则,保证观众培育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显示出其不可低估的社会、文化意义。但是,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票房并非唯一的考量标准。丰富的、具有创造力同时兼备各种类型属性的电影才是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的前提。任何外在形式必须被赋予内容的核心价值,才具有观照现实的意义和感动观众的可能。
  如果说科学合理的院线体制构筑的是电影产业的强健骨骼,那么具有高品质文化诉求的电影产品则为电影产业奠定了稳固的观众基础。正如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肯定2010全年电影票房成绩的时候所强调的那样,“电影创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行为,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重要的价值输出,有着独特的文化贡献”。贺岁电影的魅力在于其艺术性和流行文化兼具的特质,通过准确把握社会流行话题,富有创意地对现实进行虚拟、写实和放大,承担特定档期内的娱乐宣泄功能,在愉悦大众感官的同时满足大众文化心理需求,而这种与当代观众的对话方式恰恰能够传达出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观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
  归根结底,贺岁电影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一样,二者是可以并行的两个主题,贺岁电影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更要利用贺岁档期这一最能够让人接受的平台,担负起引领时代前沿思潮,传承主流文化价值的责任,既不能一味表现个人审美趣味而无视观众文化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忘记文化品格。为此,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和非理性的消费模式正是亟需迈出的第一步。
  贺岁电影对于电影市场的贡献与其对大众文化消费的影响同样巨大,贺岁电影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意义与其对于中国电影文化真正繁荣的价值同等重要。因此,只有切实提高电影内涵,培养观众的健康审美趣味,将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贺岁电影,才是实现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顺应产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拉长电影的产品和产业链条
  
  2010年中国电影实现百亿票房表明,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电影已经初步完成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造,进入跳跃式发展的快车道。然而,从电影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百亿票房所显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由于产业链不完整,缺乏衍生产品收益,才导致电影题材一窝蜂地集中到贺岁档期争夺票房收入,这既是传统电影体制“条块分割”的弊端留给我们的一份遗产,同时也是当前电影人的一种无奈之举。
  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传媒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三网合一”意味着文化行业之间、文化与电信、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边界模糊化,形成了产业和行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
  顺应产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大电影产业的发展理念,发挥电影号召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强的优势,通过电影与相关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拉长电影的产品和产业链条,拓展电影产业的边界和范畴,在推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只有推动电影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形成水乳交融的大电影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电影产业才能真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导;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