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讲故事”凸显大片软肋

2011-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11年3期


  自己掏钱进影院,哪些因素最影响您的选择”,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结果显示,37%的受调查者选择“好的题材或故事情节”,列首位;仅14%的受调查者选择“明星大腕主演”;这一结果给我们深刻思考。观察当下的中国电影,主要在观念形态上和叙事表现上存在一些凸显的问题。
  
  艺术精神减弱,文化意识淡漠日渐凸显
  
  在观念认知上,中国电影依然存在如何处理市场生存和艺术文化发展的和谐认知难题。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几乎平均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增长。而当初入世担忧的“狼来了”的惊慌,也就在构建本土狼基础上化解了好莱坞之狼的威胁。市场规则的确立是从市场表现上的无序探索到形成生存规律性的发展状态,使得目前人们已经基本确认了电影发展不能不依赖市场机制来保证和促发。电影不仅是观念形态上的艺术优劣,且与市场接受条件和大众感知可能息息相关。中央政府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市场生存的基础影院和银幕的增加,成效显著。
  但不论电影还是艺术文化产品的认识却越来越被市场所挤压,艺术精神减弱,文化意识淡漠的问题日渐凸显。中国电影作为市场产品意识日渐明确,但忽略文化产品内涵,生产急功近利、档期争相予夺、娱乐愚乐盛行、山寨作品风行、调侃经典恶习等等显见的事实都在侵扰着艺术创作观念。市场呈现是档期明确扎堆盈利、类型单一却仿效成风、注重大众风习却忽略内涵丰富、一味娱乐至上却无视精神滋养。
  典型表现自然集中在娱乐焦点上,娱乐是适应本能需求也是俯就大众的趣味。在市场取舍上,一般而言,娱乐总是能够得利。在票房唯一的认知中,追求娱乐的创作在近年中国电影票房决定论和档期决定生死的环境下,大行其道乃至于无所不用其极。当年《十全九美》无论评论界还是放映业谁都不看好,但却因其娱乐而获得意外成功。接续开始的无聊创作不绝如缕,为了争夺娱乐的眼球,一些创作不惜在道德、身体和表现上超越常态进行卖弄。
  大片时代的娱乐前有《无极》魔幻般的莫名其妙,后有《赤壁》将现代感受加于古人世界的表现而颇受非议,但它们都是市场的宠儿,于是,只为了讨好市场的心态便一发不可收拾。显然市场并非常态稳定而人心还没有获得正常需求,双向的误区导致单一的抉择无可避讳。在理想层面,现实并非完全合理却左右着操作和接受的主动权。在中国电影市场收益高涨的时候,防止已经出格的调侃嘲弄波及文化底线的经典揶揄是当下迫切问题。这里,不能忽视若干年前,香港无厘头电影带来稀罕的嘻哈风尚一度让年轻人追随不已,《大话西游》等造就了颠覆性的语言表达和叙事形态。变化自有其时代转换的需要,但后来愈演愈烈的“去魅”调侃则导致电影形态的浮泛和叙事的迷乱。创作落脚现实理所应当,但丢弃传统经典、失却文化敬仰的风习就不是正常状态了。
  最近的娱乐创作在去魅上不免过分,诸如在《熊猫大侠》等作品中的无聊叙事已经令人费解,在《大笑江湖》、《武林外传》、《刀见笑》等创作中,调侃的升级让其叙事表达异乎寻常。在这些创作中并非没有得意之笔,但调侃过分无视传统的习气实在令人担忧。《刀见笑》在胡闹的杀猪操刀中夹杂着原本是美妙的“今夜无人入眠”的音乐,对于艺术而言不啻是迷失;《大笑江湖》娱乐的逻辑还可以接受,但那令多少人温暖的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作为强盗调侃的对象,影片就难以遮掩低俗当谐谑的危险;还有《武林外传》中对于美好东西无节制的嘲弄等等,这些都迫使我们关切整体性的叙事的无规则的兴盛,是不是会对中国电影健康发展起反向的影响作用,而自伤其艺术理想的底气。
  
  艺术创造力不足,低水平重复日渐严重
  
  中国电影艺术叙事问题日渐明显,艺术创造力不足是显见的现象。低水平重复日渐严重。概要归纳当下创作不足主要有:
  缺乏血肉筋骨的丰满性。中国电影在近年进步中仍然被批评故事动人性和饱满度不足,一些电影哪怕是获奖创作,在故事层面依然问题很多。不好看的作品数量远超好看的创作。这里的叙事问题尤为凸显。在叙事的表层是故事呈现,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表现出无限的时空故事,丰满与否的故事就是需要第一面对的问题。故事丰满是创+AaRZ+oN6JEEaIw7Q9SuTA==作把握生活和艺术雕琢细节的结果,叙事观念显然起着重要作用。可惜单一表现依然困扰中国电影创作。
  缺乏生活常识的虚假。一些中国电影多被批评的聚焦点似乎与假模假式有关,诸如人物将要死去却非要拉长临终嘱咐的时间以实现豪言壮语的境界;诸如明知双方前后讲话的语境,却惟恐人们不知,冗长的前言后语将对话变成了叙述背景和拖沓的交代等等。在故事表现上,为了主题需要而违反生活逻辑的叙述时常可见,将一个原本生活场景变成了虚幻无边的故事。当年的《无极》就在这一点上饱受非议。对于中国大众而言,故事和生活的相互联系首当其冲,艺术的无限创造在人们内心中却不被接受,像不像和假不假才是判断的基准。叙事的生活逻辑就是符合常态生活的规则,生老病死、男欢女爱、家庭伦常、谋生发展等等,都有大致一样的规则。
  叙事逻辑前后矛盾。电影叙述自有其影像表现共有逻辑,而中国电影的情感逻辑还有其文化的承传,但电影影像的叙事逻辑违反常态的规则,罔顾生活逻辑、没有情感逻辑、缺乏创意的现实依据,随意进行情节故事的摆布,常常显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态。故事没有逻辑一般呈现在对于生活缺乏认识的臆想创作中,许多平庸之作随处可见这些问题。
  缺乏透视内心的高远境界。在叙事问题上,最为可怕的是没有生活常识也没有历史常识。叙事不仅仅停留在如何讲述层面上,叙事其实也在观念形态上,没有基本的历史观,对于讲述的方法和讲述的目标都会产生连带的问题。在精神情感上缺乏予人精神抚慰,这是电影艺术不被重视的原因所在。
  表现幼稚难以打动人心。在中国电影开放发展的年代,一方面大制作追求的宏大场面使影像轰轰烈烈;另一方面一些创作不顾视觉的要求使用干涩场景和简陋环境,让受众无法忍受。在叙事上的不讲究也是不少创作的通病,这指情节线索粗糙草率,漏洞百出,比如为了节约经费,频繁的吃饭成为一些现代生活电影惯用的手段,在简单的室内景中,吃饭占去了不少篇幅,奇妙的是每次吃饭都简单的三俩个菜,其中必有鸡蛋西红柿,而直到结尾的第N顿饭还可以看出是第一次饭的盘子和吃去一半的鸡蛋炒西红柿。创作不是应付了事,在视觉面前一切都一览无遗。叙事上的粗陋表现为情节变化不讲究,平铺直叙没有周折。人们多为诟病的是幼稚十足的设计不断让人们猜中,包括千篇一律的对话口头禅,也包括人物行为和语言八九不离十的接续。
  我们相信中国电影在新10年的发展中,会注重市场和文化建设的协调,更好实现电影作为文化的先导力量,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对外传递价值观上实现自身重要的价值。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