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如何看待当下的中国电影

2011-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11年3期


  专家如是说
  
  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
  贺岁电影的视觉殖民
  
  早在2005年,我就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视觉殖民。在贺岁电影这文化火车头的带动下,中国电影快速跑向了好莱坞电影的单纯景观制造的思路之中了。今年,贺岁片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整体性的转向:贺岁电影由喜剧型向大片型的转化;带有浓郁的地方性体验的新民俗电影被一种全球化背景下的大片电影所替代。那些贺岁的融融笑声被置换成了喧嚣的厮杀声;而电影民俗文化被替换成了视觉震惊文化。视觉殖民也就意味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电影景观置于“全球化幻觉”之中,不再是植根于具有民俗根基的贺岁电影文化,而是植根于一种抽象意义上的人类观看。当前中国电影在取得了巨大票房骄绩的同时,也把我们看电影的方式紧紧围困在关于情爱戏谑、好人道德的想象力之中。在电影中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个话题变得令人沮丧。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藩:
  提升类型片的文化内涵、艺术品质和社会关怀度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平心而论,中国的贺岁片近年来的进步是明显的,挑剔它实在于心不忍。但爱之深,才责之切。贺岁片反映的内容品质方面的问题是中国电影文化艺术困境的一个缩影,未来百亿票房的刺激将可能带来更多的非专业热钱、大干快上的热情和更多的粗制滥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常怀忧患意识,常抱警惕之心,不耽于成绩,不惑于数字,在认清未来挑战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思考可能的改进之途。我们认为,中国电影要获得对抗美国大片、甚至输出海外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提升类型片的文化内涵、艺术品质和社会关怀度。
  
  旧金山Katherine Delmar Burke School梁晶:
  中国电影的毛病——对人的冷漠
  
  说实在的,《让子弹飞》看上去更像一部好莱坞的西部牛仔片。一个英雄在一个偏远的没有法律的小城,和一个邪恶的人的交战,最后正义赢了。典型的西部牛仔片的主题。甚至连片头的枪手打断白马拉着飞奔的火车,也像一部典型的好莱坞西部片的典型场景,除了把火车换成马车。《让子弹飞》拍摄手法也很好莱坞。洋为中用,今为古用,特别是张麻子一行刚到鹅城的情景,看上去活像是一个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但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毛病,《让子弹飞》还有一个更大的毛病,也是很多如今的中国电影共有的毛病:对人的冷漠,不仅是对他人,也是对自我。
  
  文化评论人刘仰:
  中国电影该走本土化道路
  
  对于中国来说,电影的商业化是难以摆脱的命运。但是,究竟是走国际化路线,还是本土化道路,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语言统一,13亿人口是最大的潜在电影市场,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尚未被充分开垦的、最为肥沃的电影土壤。中国电影如果在开始阶段就走国际化路线,很可能会失去本土市场,使得国外电影率先占地为王。因此,中国应该首先以本土化为主,在强调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土电影,让中国独具特色的本土电影尽快占据国内市场。这是电影产业商业战争唯一可以获胜的道路。否则,中国电影只能沦为以特色性类型片为生的处境,无论如何都与一个大国应有的身份不符。
  
  网友如是说
  
  搜狐网友:
  谁愿意为电影的思想埋单?
  
  在眼下商业至上的中国电影界,学者介入电影创作的主张看上去更像是一种一厢情愿。强大的资本早已将电影价值、艺术逻辑之类的字眼冲刷得七零八落,思想还来不及深呼吸就已经触到了资本的红线。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谁愿意为电影的思想埋单?
  
  人民网网友:
  中国电影依旧缺乏原创力
  
  2010年中国电影依旧缺乏原创力,大量粗制滥造的续集翻拍电影出现,大量广告在电影中生硬地植入,引发观众诟病。
  
  天涯网友:
  中国电影越来越缺乏诚意
  
  从《集结号》往后,中国电影发展貌似成熟,号称大片层出不穷,炒作水平随之蒸蒸日上。但每次进电影院看电影,首先广告一大堆,接着就是一大烂片。再看看那几个名导近来的作品,越来越缺乏诚意,炒作声音挺大,内容惨不忍睹,完了拿钱走人。再这样下去,中国电影大概几年时间就把自己彻底搞垮了。
  
  人民论坛网网友:
  “豆腐渣”作品伤害观众的信心
  
  中国现在每年要生产四五百部电影,产量惊人,但真正能在影院上映的片子却只有100多部。就算能上映,里头也有不少“豆腐渣”作品,这些作品对市场起的是反作用,伤害了观众的信心,由此导致很多观众不再相信国产片,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好莱坞身上,最终还是对中国电影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