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玮:所有的镜头为西藏而美丽

2011-12-29 00:00:00青麦
伴侣 2011年12期


   人们都是为了拍电影而去西藏,而她则是因为西藏才拍电影。
   她曾是央视最美女导演,现在,依旧是导演,但已是独立电影导演了。她的藏地电影《冈拉梅朵》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现代音乐电影,亦被驴友们奉为西藏旅行宝典。笃定,不二,她在世界最高的高原和最稀薄的空气里,继续用镜头表达最美的西藏。
  
   西藏的等待与呼唤
  
   与其说被神秘的命运所牵引,不如说她一直在找寻那个最真实的自己。直到她遇见了西藏。
   她是戴玮,狮子座的哈尔滨女子,曾被称为央视最美女导演,先后执导了四十多台大型文艺晚会;拍摄过近百首音乐电视作品……事业抵达巅峰,有名有利,但她真正快乐吗?
   答案是不。戴玮渐渐厌倦了这份“很顺”、不断重复的工作,人际应酬也很繁杂,便动了离开央视的念头。这个念头到了1999年秋天,逐渐明晰而确定。
   彼时,她来到雪域高原西藏,担任一场名为“雪域欢歌”文艺晚会的总导演,为了准备这台晚会,戴玮特地到西藏各地采风,深入藏民生活、聆听藏族音乐。绮丽的自然人文风情,狠狠侵蚀着戴玮的心,她的灵魂为之激动、欣喜。
   晚会很成功,但戴玮并没有就此回到北京邀功领赏,而是一头扎进西藏的怀抱,聆听它的律动。
   第一次踏入大昭寺,戴玮着迷于那些虔诚的信徒。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不畏千辛万苦来此朝圣?是寂寞,还是富足?戴玮心怀敬畏。
   走出大昭寺时,天色已晚,一个年龄很小的喇嘛倚在门口,他的目光单纯清澈,就像西藏的天空。戴玮心想,他在穿上袈裟的时候,能否知晓自己的命运走向?他是否有过不甘和挣扎?
   或许,这只是一种世俗的追问。城市里的人大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体会不到真正自由的心境。
   戴玮觉得,没有哪里比西藏更合适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目标。
   几天后,戴玮和朋友去当雄县采风,中午在一户农家吃饭,他们十分热情,上最好的吃喝。农户家有个七岁左右的小女孩,扎着长长的辫子,漂亮,羞涩,不停地给戴玮和朋友倒酥油茶,临走时,戴玮将自己的未经送给了小女孩,她十分开心,笑时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像远处山峦上的雪。
   小女孩追赶着送他们,藏族司机回头说,我们采完风还会经过你家门口,说不定还要到你家喝茶呢,你家的茶很好喝。小女孩的脸上又露出羞涩的笑容,停下脚步朝戴玮一行挥手。
   黄昏,夕阳像金色的丝绸铺在西藏的草原,又像醇正的香槟让人陶醉,经过农户区时,中午那个小女孩正在门口翘首等待,看到他们的车子经过,她挥舞着小小的双手招呼。
   这幅场景,逼出戴玮的眼泪。被人信任和等待,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就是通过这么一件件的小事,戴玮对西藏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她萌生了一个愿望,将自己在西藏见过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个藏族小女孩和那个小喇嘛,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具体以哪种艺术载体来体现呢,戴玮想到了小说、电视剧和电影。
   最后,她选择了电影。
   不久,戴玮离开央视,“为西藏而拍电影”。
   决定拍电影之前,戴玮做了很多关于电影的功课。那年她去参加戛纳电影节,一部法语影片深深吸引了她。3个多小时,她并不懂法语,但是银幕里人物的命运粘住了她。影片放映完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了起来向大家示意,掌声持续达十几分钟……
   那一刻,戴玮突然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导演,她才迈出了第一步,从做作品到做人,在那些大家面前,她还太渺小,还有太大的成长空间。
   回国后,戴玮写下了这样的话:把自己放下,脚踏实地去做,给世界留下更多美好、善良和感恩的情怀,而不是抱怨、挑剔或者糟糕的批判,为了时代,为了文化表率,为了一个导演的本能和职业道德与社会承担……
  
   不为承诺,只为梦想
  
   《冈拉梅朵》是戴玮的第一部西藏题材电影。看完剧本后,她的创作欲望一下被激发,她希望拍出一部浓墨重彩描绘西藏现代风情的情感故事片,其中包含自己的成长体验和对西藏的热爱。
   拍这部电影,戴玮更像是在圆梦,还因此多了一抹悲壮的色彩。2005年初,她组建好制作班子,找来好朋友、大名鼎鼎的音乐人捞仔作曲。一班人马正准备进藏拍摄,谁料传来消息,投资方突然撤了资。
   此时,戴玮箭已上弦,雄心万丈,她决定不管有没有人投资,都要再组班子把她心中的这个梦完成。好友捞仔对她说:“我跟着你。”戴玮大为感动,信心倍增。
   为了《冈拉梅朵》能尽早开拍,戴玮将自己十几年的积蓄拿了出来,连自己在北京的住房也抵押出去换了钱。她的亲朋好友都为她捏了把汗,中国严肃电影市场境况惨淡,像张扬、贾樟柯、滕文骥这样的名牌导演的电影作品都免不了遭受败绩,更不要说没有拍过电影的戴玮了,谁会看好她?她的积蓄很可能泡汤。
   戴玮依然坚持。一番周折之后,终于凑齐了30%的资金,她准备开始前期拍摄。她的执著与疯狂感动了一个中学同学,她叫张蕊,盛唐环球视业传媒文化有限公司高管。她答应以北京环球视业传媒文化有限公司的名义向《冈拉梅朵》投资。在拍摄片场,张蕊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作为商人,投资要赢利是第一位的,但《冈拉梅朵》是特例。”
   《冈拉梅朵》是中国第一部现代题材的音乐电影,影片女主角安羽是一个后天失声的哑女,她来到西藏所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都是由音乐贯穿起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有突破性的尝试,在中国的电影史上没有人做过,因而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和诱惑。张蕊想接受这个挑战,她做好了赔本的准备。
   2005年10月26日,戴玮带队进藏,开始正式拍摄。此时,西藏已进入冬季,戴玮的拍摄要看老天的脸色行事,而她又必须在年底之前封镜。拍摄经费对于她来说更是横在喉咙处的一把利刃。
   那段时间,戴玮几乎是揉碎自己的心灵在拼搏,每天只睡两个小时。
   最先确定的女主角是李小璐,她是冒着很大风险前来拍摄的,因为李小璐从小心脏不太好,她这次进藏遭到除了父亲以外的全家人的反对,李父在反复看了剧本、反复斟酌了李小璐的身体情况后,决定让女儿担纲女一号并亲自陪伴女儿进藏。电影里,李小璐演哑女,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可影片又要她依靠神情和肢体动作把台词表达出来,这对演员的功力要求很高,所以,她和父亲都愿意接受挑战。
   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是人力难以抗拒的,持续的高原反应导致李小璐不能继续拍摄,不得不更换主角。期间,戴玮又不幸出了车祸,有些工作人员难以坚持,抛弃了曾一度向往的青稞酒、酥油茶的生活,逃回了北京。
   所有的困难如大漠冰雪一般骤然来袭,戴玮一度想到了放弃。但是,如果放弃不拍了,损失最重的则是投资的朋友,她的心里过意不去:“我有勇气接受任务带人上去,现在却没有勇气坚持下去,这不是我做人的标准。”
   戴玮坚持了下来。随后,韩国演员姜世贞替换李小璐,成为女一号,想不到这个异国女子竟能适应西藏高原的复杂气候,很快投入到剧情当中,戴玮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传播西藏爱与美
  
   《冈拉梅朵》历时三年,拍摄完毕。2008年3月,正式在全国院线上映。同年,该片获得第十五届韩国最高艺术奖——最佳外国导演奖,以及美国中美影展“金天使”奖。国内更是好评如潮,被誉为新生代音乐电影地标性作品、广大驴友的西藏旅游宝典。
  
   戴玮更加笃定自己的选择:没错!这一切都是西藏给予自己的。
   有一次,戴玮去北京西单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听到两个女服务员窃窃私语:“看,她是西藏人!”戴玮听了想笑,但回头看镜子,她的脸上的确有了些微的高原红,皮肤粗糙了,眼睛清澈了。昔日那个在央视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美女导演哪里去了?西藏,将戴玮的人生分割成了两段,前一段已十分遥远。
   那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空气稀薄,阳光炽热,天蓝水净,爱情单纯而直接。刚到北京,戴玮已开始思念西藏,就像思念她遥远的家乡。
   这时,戴玮无意间读到一本小说,作家扎西达娃的《香巴拉的猫》,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飞虎队成员参加滇缅抗战时,一架战机从西藏北部坠毁,幸存的飞行员在大草原上邂逅了一个年轻美丽的藏族单身母亲,她被部族抛弃。两人在逃亡之路上演绎了一出凄美的爱情故事……
   戴玮看了两遍,每次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她给作家扎西达娃打电话:“你的这部小说太好了,我希望以后能拍它!”扎西达娃有点不屑:“拍电影可没那么简单,这可是有时间、有年代感的戏,还有飞机的戏,你一个女导演可能有点难。”
   扎西达娃的话让戴玮备受打击。不过,没多久,两个熟人便坐在一张桌上,戴玮顺利签下《香巴拉的猫》的电影版权。电影取名《西藏往事》。
   相较《冈拉梅朵》,《西藏往事》的拍摄十分顺利,投资方和演员不请自来,无疑是对戴玮的一种肯定。何润东、小宋佳、包小柏等知名演员的加盟,更是让《西藏往事》刚刚开机便进入公众视野。
   拍摄这部电影,戴玮完全抛开了个人喜好和成长经验,更遵循于故事本身。以宏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不动声色地讲完一个经典的故事,电影秉承了戴玮一贯温婉细腻的风格,对画面和音乐的把控尤其出彩。
   2011年4月8日,《西藏往事》上映。一位看过影片的观众激动地说:“在如今浮躁的大环境下,很多男性导演都令人十分失望,却还有像戴玮这样认认真真拍电影的女导演,把电影当作一种信念来做,值得人们尊敬。”
   2011年7月,戴玮又开始为下一部西藏电影《古格王朝》忙碌,同时,还在写一本关于西藏的书,她乐享其中。忙碌与挑战,这些才是她充实的日子。藏地安静的夜晚,偶然重放以前拍的电影,一个人看,一个人哭,一个人笑,多年前大昭寺门前的小喇嘛和草原农户家的小女孩都走进了她的电影。她很想知道,他们还好吗?
   责编/毕春晖
   E-mail: bcha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