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0/6TYyBHFHjThWPGHScpqcmS.webp)
1月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发布了一份名为《控烟与中国未来》的报告。
报告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中国烟民的数量仍在3亿以上,居高不下,而中国烟草的产量增加了40%,涨势居全球之首。如果按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所规定的烟民数量控制、烟草产量控制、烟草社会影响力控制等因素核入百分制计算,我国的控烟成绩为37.3分,居于百余个公约缔约国的最后几位。
1月9日,是我国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五周年之日。按照公约缔约国协议,五年作为汇报控烟工作的关键节点,该项报告将作为评估成果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展现控烟成果。显然,这个成绩并不乐观。
“如何做出一个既服众又管用的法律”
“时至今日,我国仍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全国性法律,控烟工作连起点都没有做好,怎么可能得高分呢?”手捧这份“成绩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低落地说。
由于控烟是一个“大社会工程”,牵涉的地方利益、企业效益、个人权益问题都极为敏感和复杂,所以如何制定出一个既服众又管用的法律成为难点。“一些小国家,比如爱尔兰、挪威、乌拉圭等,可以全国立法控烟,但是在大国,一般都需要从地方立法开始。”国家控烟办副主任姜垣说。
其实,我国的地方“控烟令”并不少见,北京、上海、杭州等150多个城市都曾颁布过相关的规定,可是,雷声总是大过了雨声。
据控烟界人士介绍,1995年,北京市就曾颁布《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