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五年

2011-12-29 00:00:00潘建成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2期


  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三方联手打造的“经济生活大调查”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
  五年中,我国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波动也在加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股市经历了6000点的大喜大悲;一揽子计划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计划顺利完成。一年一度的经济生活大调查作为社会动向的风向标,陪伴我们共同走过了这五年的风风雨雨。
  经济生活大调查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04个城市和300个县,每年发放10万份问卷。每年所调查的人群,为18周岁以上中国公民,在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城乡和区域分布上与我国人口特征相近。可以说调查样本的行为就是我国居民经济生活的缩影,能充分代表全国13亿人的想法和信心。
  一般来说,民间调查的投入约束和公众的参与热情往往使调查问卷回收率很低,但经济生活大调查连年创造民间调查回收率的记录。2006年第一次大调查问卷回收率就高达80.2%,创下了民间调查问卷回收率的记录;2007年回收率超过86%;2008年回收率为83%;2009年大调查回收率达到88%,再次创造新纪录。由于调查覆盖人群的代表性,既有城里人、白领、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的农民、牧民,甚至远在边疆的人,这样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充分说明大调查拥有极高的公众参与度。公众的参与热情一方面来自大调查的权威性和信任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居民乐于表达对未来经济生活的信心。
  依托庞大的样本数量、科学的统计过程和权威的调查数据,“大调查”所分析调查人群的收入、支出、年龄、生活地区等基本情况,以及其买房、买车、炒股等方面的经济愿景,是中国居民经济生活的缩影,极具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对中国未来经济运行也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