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世博结束后——顶级场馆何去何从?

2011-12-29 00:00:00宋雪莲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3期


  世博会结束后,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的相机里多了一张照片:一辆集装箱卡车正在上海世博园等待拆馆,夕阳下,西班牙馆显得颇为凄凉,“再也没有之前壮观的排队者了。”
  近日,一场关于“城市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的发展与创新”的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北京、上海有关方面坐在一起,探讨一个双方共同面对的难题:奥运、世博结束后,顶级场馆怎么办?
  2010年12月1日,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续展半年,与保留的另外三馆一轴一起迎来上海后世博时代。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看来,世博园区的持续开发利用是评价一届世博会成功与否的深刻标准。
  而北京奥运场馆的后续运营问题同样引人关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志雄表示,社会各界对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也有一些担忧,主要是场馆赛后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是否能够做好?
  奥运场馆的运营实践的确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参观门票收入占比过高,缺乏大型持续性比赛,国内足球、篮球等大型竞赛项目商业价值低,其他收入来源的开发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等。
  “有人调查后表示,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人参与、组织的竞赛,几乎没有创造巨大价值的,我们大量依靠的还都是别人委托我们承办的高水平比赛。”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张斌说。
  据悉,“鸟巢”自对外开放至今,已举办了意大利超级杯、世界车王ROC争霸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30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运营收入5.5亿元。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主任王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奥运会闭幕后,奥运各场馆陆续投入运行,旅游观光、会议展览为先导的产业快速发展,演艺、体育以及高端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比如,目前的水立方已被打造成一个既能举办体育赛事,又能为公众提供水上运动健身、文化休闲、参观等综合性服务的大型水上活动中心。“虽然2010年的收入比2009年的1.36亿元有所下降,但是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整个的功能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做了相应的准备;收入结构也得到了改善。非门票性经营收入2009年才占到20%多,现在已经达到了40%以上。”赵志雄说。
  “对上海和北京来讲,贴了世博和奥运遗产的标签,既是优势,也可能是负担。如果后续的经营管理主体只是围绕着世博和奥运来进行运转的话,这个概念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负担。”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秘书长屠启宇说。
  “我们对世博乃至奥运的相关设施提出最多的是后续利用,这当然是极其重要的策略。不过这一概念实际上已经面临着一个需要突破的思维惯性——继续发挥作用。不管这一后续利用是如何成功,也不可能与奥运和世博举办时相比。再者,后续利用依托的是这些设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这些主要缘于人们对盛会的纪念和积淀,很可能慢慢淡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门票收入减少,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此,与其说是后续利用,还不如说是焕发新的活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表示,“如果说奥运、世博聚焦的是国家战略,持续则是将国家战略、城市发展和民众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这三位一体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才是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盛会过后,顶级场馆该如何利用?
  
  嘉宾
  
  王春
  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
  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主任
  
  赵志雄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杨城
  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林显鹏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屠启宇
  上海社科院
  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秘书长
  
  林拓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世博研究院院长
  
  顶级场馆适合搞全民健身吗?
  
  王春:奥运场馆运营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对奥林匹克公园发展的定位和把握经历了逐步提X2sBPvgVjlxccLX2SSDHPA==升的过程,初步形成了创建国家级文化体育创新示范区的思路,目前还正在深入地研讨。“十二五”期间,奥林匹克公园将加强实施国际品牌文化赛事、国家级文化设施、国际总部、高端人才4个聚集工程,强化文化城市平台作用、国际交往联络窗口作用、公共文化服务基地作用和生态文化产业园区作用,重点发展文化、体育、会议、旅游和商务服务五大高端产业,这是我们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
  
  杨城:奥运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给我们提出了最大的挑战。另外,我觉得鸟巢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来进行业务定位。鸟巢有一块3.7万平方米的副场,目前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主,像鸟巢杯青少年足球赛等,都是公益性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同时鸟巢为了更好地利用好这个场地,也在策划“鸟巢冰雪季”、儿童体验项目等,通过主题公园和体验方式,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到鸟巢来参与、体验体育的快乐。
  
  林显鹏:我觉得有一些观念应该改变。首先,体育场馆的设计和建设是有它的功能考虑的。我们建设大型体育场馆的目的就是为了举办高水平的国际比赛,就是为大型比赛服务的。我们很难想象,像鸟巢这么大的一块场地,可以开辟出来给老百姓来踢足球,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将一赔到底,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像美国的顶级体育场馆,它也是绝对不对老百姓开放的,因为它就是职业比赛、运动竞赛的场所。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用于体育场馆建设的投资已经达到1.9万亿元,但绝大多数都是大型比赛场馆,而为老百姓建设的场馆微乎其微。北京市在全国各大城市当中,是社区体育设施尤其缺乏的一个城市。国内现在有很多大型的场馆,当地的老百姓甚至人大代表都在大声呼吁,要把这些场馆开辟出来做全民健身。
  我认为,这些大型场馆的附属场馆可以这么做,但是主场馆绝对不能这么做。实际上,鸟巢和水立方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开辟出来给老百姓来运动,他们已经做到他们需要做的一切。我觉得我们要改变一种理念,老百姓的健身不见得非得到这里来健身。
  
  奥运、世博品牌要走出去
  
  林显鹏:奥林匹克公园的定位是构筑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体育健身休闲中心、体育营销和会展中心。体育产业主要是带动作用,如果仅仅靠本体来发展体育产业,肯定没戏。一方面,体育本身要融入创意的元素。另一方面,必须要跟别的行业进行一种嵌入式的、大产业的、整体、整合型的运营模式。所以,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体育跟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紧密结合的产业模式,未来一定是中国体育产业的代表。
  
  杨城:鸟巢的模式主要是打造三个方面:第一是高水平有特色的赛事活动;第二,是阳光、健康、快乐的有限旅游文化中心;第三,是打造享誉世界的品牌。2010年鸟巢推出了新的标志和吉祥物,还将围绕即将开发的鸟巢动漫产品,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赵志雄:2011年我们会把国际上三大主要赛事,包括跳水、花游引入到水立方,打造一个水立方国际化的赛事品牌。同时,因为水立方是海外华人华侨捐资的一个场馆,对涉侨的一些公益性的活动也有重要的考虑。再有,水立方还要继续走多样化经营的道路。以体育赛事为龙头,做一个文化的平台。体育是文化、演出是文化、会展是文化、交流是文化,各种文化跟水立方现在的功能定位和一些功能布局能够很好地结合,会为水立方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林拓:世博园区要考虑到东北部、西北部、中部的广泛联动。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品牌整体打造力。品牌化打造大家很熟悉,但是品牌延伸和品牌拓展相对比较少。另外世博遗产可以向城市影响转化,可以转化为一种城市的新活力,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多层次、多样化、宽领域的交流机会,使世博遗产融入到国家整体,形成大外国、大外事的总体格局,从而进一步推动上海的发展。
  
  屠启宇: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园区的开发都必须也已经定位在市级的高端功能区。奥运场馆因为奥运的烙印比较明显,在功能方面,大的调整可能不现实。但对于上海世博园区来讲,因为国际展览局规定要拆除,所以大量的空间需要再规划;如果有需要,可能在功能上做大的调整。一轴四馆在浦东,仍能保留世博的痕迹。浦西除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以外,世博的痕迹可能会消失掉,完全可以做纯粹商业开发,融入城市的商业、地产等等。
  2008年奥运、2010年世博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品牌,这些品牌是全国性的,甚至有世界意义的。接下来将是品牌运营、品牌价值的实现。以奥运集群为例,首先就是打造旗舰品牌,重视多元化的培育,完善经济服务区的整体功能。整个奥运板块,核心还是场馆,在场馆下面实际上还形成了三个产业链,一个是本体的,一是旅游的,一个是会展的,这三个产业链构成了整个奥运板块的产业集群,也已经形成了有关奥运的一系列品牌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仅要在北京把这块空间做实做大,甚至还有一个走出去的问题,走向全国去进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