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为何那么遥远?

2011-12-29 00:00:00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6期


  临近春节,一个话题触动了人之为人的某种最柔软也最尴尬的东西——有家难回。
  家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价值观的意义,尤其是高堂在上,别无兄弟,份量就更重。虽然说,现代社会人漂流四方,但交通工具的进步,日新月异。过去“朝发夕至”须得顺流直下,而且也得限制在百里之内。但是今天,“朝发夕至”对于这个地球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适用。过去称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度,但现在已经轮到了我们,城市里的人们,已经进入了汽车时代。但是,交通便利了,人与人的距离反而远了。父母的家,即使就在城里,儿子女儿也坐在汽车轮子上,见面的机会也反而少了。
  歌里唱,常回家看看,据说新制定的法律也说,常回家看看。但回家的路,就是越来越遥远。为人子者,要说不思念父母,那是假的。不是路不通,也不是交通工具不方便,回家的路,就是困难重重。不仅农民工回不了家,大学生蚁族回不了家,北漂的鼠族回不了家,就连中产阶级的白领,有车有房,也回不了家。
  春运期间的高票价是障碍,如果高铁普及,挤掉了普通列车,看起来更加快捷的高速铁路,就成了低收入人群回家的更大障碍。每年都有付不起旅费回不了家的大学生。跟铁路人员勾结的票贩子,更是人们回家的一个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障碍,不仅抬高了票价,而且造成了春运秩序的混乱。在这个混乱中,民众和政府都是输家,唯有极少数的黄牛党和他们背后的人获利。这个顽疾治不了,在外面的人们,年年都回家难。
  当然,回家更大的障碍,是结构的问题。那些表面光鲜、事业有成的白领,“事业”两个字,构成了有家难回的全部借口。其实,人们都知道,借口仅仅是借口,真正的问题,是那份工作和薪水。因为这样的白领,很可能是房奴、车奴和孩奴,一旦丢了工作,哪怕仅仅是几个月,月供就断流了。做了房奴和别的奴,就等于做了老板的奴隶。如果还有一大堆人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跟你竞争,宁可拿你一半的薪水做你的工作,老板让你怎样,就可以怎样。回不了家,仅仅是一盘小菜。
   有家回不了,实际上是有家不能回。回不去,是因为社会有了病。作为中国人的孝道,作为中国人价值观的“家”,就在种种无奈和苦涩之中,被消解。住在城中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