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骆家辉

2011-12-29 00:00:00李小晓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11期


  可能很多中国人不认识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也没听过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但提起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却几乎街头巷尾人尽皆知。因为他不仅是继劳工部长赵小兰、能源部长朱棣文之后奥巴马政府的第三位华裔部长,更曾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的华裔州长。
  3月9日,骆家辉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为新任美国驻中国大使。一旦获国会参议院确认,骆家辉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驻华大使,于4月走马上任。
  于是,许多人甚至期盼,这位华裔大使的到来,或将迅速缓解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人民币汇率等争端。
  然而,作为一名不会讲普通话的华裔,骆家辉表示:“我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人们开始困惑,这样一位持华裔名片的美国人,他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实现“美国梦”的华人孩子
  
  追溯骆家辉的家族历史,可以说是一段典型而艰辛的移民往事。
  20世纪初,骆家辉的祖父骆世泽怀揣“淘金梦”从广东台山到美国,在华盛顿一个有钱人家当杂役,随后回国娶妻生子,于1917年在大陆诞下骆家辉的父亲骆荣硕。
  骆荣硕13岁时随同父母返回华盛顿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骆荣硕应征加入美国陆军,在欧洲战场作战。但是,退役后,他一直找不到工作,以经营餐馆和杂货店为生。
  骆家辉6岁以前都是在为二战退役军人而建的低收入公共房屋中度过的。在他的童年记忆中,不仅要帮父亲料理小生意,还要为自己的“美国梦”刻苦读书。终于,凭借个人不懈努力,他于196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政治学。在耶鲁的4年里,他依靠打零工和奖学金完成学业,之后又在波士顿大学获得法学学位。
  毕业后,骆家辉先在检察官办公室工作,随后进入政界。自1982年开始,他先后担任州众议员和县长等职务。
  1996年,骆家辉在选举中胜出,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州长,完成骆家追寻“美国梦”的近百年之旅。
  2009年2月25日,奥巴马就任总统不久,提名骆家辉为商务部长。宣布商务部长最终人选时,奥巴马提到骆家辉白手起家的移民奋斗史。
  “骆家辉懂得‘美国梦’,他令‘美国梦’鲜活,”奥巴马说,“出于这一原因,他能与我一道,在这个时代继续实现‘美国梦’。”
  
  熟悉的陌生人
  
  骆家辉在接受任命时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他还活着,看见儿子获提名,成为美国驻其先辈国家的大使,将成为他最骄傲的时刻。”
  然而对骆家辉本人而言,新的角色既是“能令父亲感到最骄傲的时刻”,也将是一场全新的抉择和挑战。
  在骆家辉之前就任过的驻华大使中不乏中国通。即将卸任的驻华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就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1989—1991年在任的李洁明(James Lilley)出生于中国青岛,就任前曾从事对华情报工作多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在任的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出生于中国杭州,曾任燕京大学的校长,一生都致力于对华工作中。
  与他们相比,骆家辉虽然有张东方面孔,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却并不熟悉。然而,谈起对华贸易,却没有人比他更精通。
  在他连续两届担任华盛顿州州长期间,他通过推动总额32亿美元税收优惠,帮助波音和微软等公司在中国设立总部或主要生产设施。该州对中国的年出口在骆家辉在任期间超过50亿美元,较此前增加一倍。
  为推动华盛顿州对中国出口增长,骆家辉以州长身份多次访华,还在广州开设了一家贸易代表机构。
  2009年出任商务部长后,骆家辉曾两次访华,即2009年11月作为奥巴马随行人员访问中国和2010年5月率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
  他在担任美国商务部长期间十分重视对华贸易,不断推动两国贸易,特别是对华出口,可以说把中国市场当成了美国的“摇钱树”。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全年,中国对美出口2833亿美元,同比增长28.3%,中国自美进口1020.37亿美元,同比上升31.7%。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5.9万多个,实际投入646.25亿美元,中国已逐渐成为众多美资企业的利润中心,同时它对美投资步伐也在加快。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企业在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约42.2亿美元,涉及工业、科技、旅游等领域。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延伸一些,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骆家辉在任期间中国市场对美国扮演的重要角色:据中美商会去年发布的调查报告,2009年71%的美国在华企业实现盈利;46%的受访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高于其全球利润率。
  然而,就在骆家辉把中国市场当成了“摇钱树”的同时,在两国贸易摩擦上却从未心慈手软。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美国人”,在任期间,他也一次次为美国的利益冲锋陷阵,频频使用贸易保护措施限制从中国的进口。据新华社报道,2009年美国对华“双反”调查逾十次。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