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0/KVeJT9QqdzfPvV99mKjH2A.webp)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航展中,中国航空工业“高调”亮相。在近280平方米的展位中,除了有中国自行生产的以枭龙、猎鹰L15、翼龙、新舟600和新舟700、AC312、AC313为代表的具有国际市场潜力的新一代航空产品外,还有诸如大型客机分解模型、发动机转包等表明中国航空制造能力的代表产品。
然而,中国航空工业走出国门并不简单,尤其是涉及航空制造业的跨国收购,绝不是“出得起价钱”就能搞定的。日前,被业内称之为中国航空企业收购美国航空制造企业的第一个成功案例诞生: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航国际”)4月20日宣布,“中航国际与美国德立达技术公司(Teledyne)在美国阿拉巴马州莫比尔市完成了收购美国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下称‘大陆发动机公司’)的股权交割,拥有了大陆发动机公司及维修服务公司的100%股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连线全程参与此次收购的中航国际转包生产事业部副总经理兼大陆航空发动机公司执行董事CEO田姗,解读收购背后的故事。
两寸厚的“婚约书”
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此之前的国有企业跨国收购案例中有不少“被拒”的收购案例,后来就有了一些国企采用通过由民营企业作为“代表”来收购的操作方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企在海外市场的收购,限制非常多”,其中就包括“制度障碍”。国外认为我国国企具有政府背景,是政府支持的企业,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行政垄断和资源垄断的可能,因此担心企业被并购后会受到中国政府影响较多,从而对他本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此前比较有名的案例是2005年7 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案。美方声称这些收购可能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随后一直鲜为人知的CFIUS(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出面进行干预,致使中海油的收购最终不果,也由此让国人记住了CFIUS这个“狠角色”。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