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宣武的“东张”与“西望”

2011-12-29 00:00:00汪孝宗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26期


  对公务员们来说,合并不简单意味着“另起炉灶”或“推倒重来”。
  
  说起一年前的北京中心城区合并,北京市政协委员程茂全心里似乎“颇多遗憾”。
  “一夜之间,宣武、崇文两个地名没了,只剩下了东城和西城,太可惜了。其实从心里讲,我更愿意留宣武、崇文两个名称。因为有一个崇文门和一个宣武门,它们历史悠久,影响更大。”程茂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城区合并前,程茂全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宣武区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合并后,他的工作没什么变化,只是将职务里的“宣武”换成了“西城”。
  尽管如此,对日常工作、生活主要在琉璃厂文化街的程茂全来说,他对宣武还是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事先没有前期调研和论证,也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就决定了新城区的名称,我总觉得不太舒服。”程茂全说。
  
  南城文化难割舍
  
  随着南北城区的合并,北京中心老城区整体文化保护的关注度早已“空前高涨”。古老的南城文化会不会“香消玉殒”,如何保护、传承南城文化等话题,牵动着无数像程茂全这样“老北京”们的心。
  在程茂全眼中,位于老城西南的宣武区是一块有3000多年的历史、藏珍蕴秀的宝地。清代时,文人称之为“宣南”。自清顺治年间开始,在宣武门外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汉族朝官、京官及士子为主要居民的地域,催生出以士人文化为主体的“宣南文化”。各种商业、娱乐业也应运而生,宣南大栅栏、天桥等地也因之而繁荣。作为一种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现象,宣南文化折射出北京文化的历史缩影。
  同样,作为地名而消失的“崇文区”,也令许多老北京人“难以释怀”。
  崇文区位于北京城东南,因位于崇文门以南而得名。历史上是珐琅、玉器、雕刻、绒鸟、绢花等传统工艺厂家聚集地,拥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古迹,天坛公园、正阳门及箭楼、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楼都是北京著名的标志性古建筑。
  “保护文化”其实也是并区的目的之一。据新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程永涛介绍,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旧城保护任务由四个区承担,不利于统一建设、管理和整体保护。区划调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如合并后的新东城,除现有的崇文门菜市场、崇文小学等地名继续保留外,还注重适当增强崇文乃至南城文化符号的名称,将“崇外街道”更名为“崇文门街道”,将“崇文区工人文化宫”更名为“崇文工人文化宫”等。今后,新东城还将引导南片地区的开发企业申请具有浓厚崇文特色、南城文化特色与涵义的楼宇、小区名称。
  
  行政资源“最优化”
  
  正如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所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是关系首都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
  实际上,四个城区的政府构架是长期形成的,党政机构合并之后,人员如何配置显然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而合并,并不简单意味着“另起炉灶”或“推倒重来”。
  针对这一问题,刘淇在四区合并之初就明确指出:“要在调整区划、机构的同时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要按照统一政策、坚持标准、公平公正、结构合理、总数不减、职级不变、多方负责、妥善安排的原则,开展行政区划调整中的干部工作。”
  但无论怎么说,四区党政机构并成两区,势必造成局处级领导岗位减少。
  为此,依据市委部署,东城区委确定的原则是:“统一政策、兼顾平衡;坚持标准、人岗相宜;职级不变、待遇不减;内部消化、适当交流。”
  据东城区一位处级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合并前,原东城、崇文不少委办局的党组书记和局长由一人担任。合并后,将由两区委办局各出一人,其中一人出任党组书记,另一人出任局长。也有委办局有三四位正处级干部的,大部分平级调离或调整到其他部门任职,较少有两个行政主官在同一部门任职的。
  此外,根据“总数不减、职级不变”的要求,合并前两区的副职基本保留。通过梳理东城区多个委办局的新任领导,可以发现副职数量明显增加。部分处级、副处级干部因年龄等原因,在此轮调整中不再担任相应领导职位,但保留级别,即去职保级,退居二线,或外出挂职、学习。
  另据西城一官员透露,新西城的委办局业已合署办公,西城、宣武合并后,将由两区委办局各出一人,其中一人出任党组书记,另一人出任局长,基本情况和新东城“大同小异”。
  据了解,为了保持四城区社会管理工作的平稳有序,这次合并只涉及相应区级机构的整合,原来四个区的各个街道保持现状,不进行调整。辖区居民可继续正常办理相关业务,不受影响。如原宣武区新办理身份证,只是在身份证前加上“西城区宣武××街道”即可,其他不变。
  有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两区委办局以下的科级部门还在融合、消化,但日常工作正常进行,处于“双方共治”阶段。
  
  打通“商脉”和“文脉”
  
  对于商家来说,并区是“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
  就在合并不久的去年8月,原本扎根在南城虎坊桥的百年老店清华池,就将招牌挂进了北城的什刹海、展览路、月坛等街道的22个社区。随后,门店多集中在北部的原西城区华天饮食集团,也多次“南下”寻觅空间。
  原宣武区的老字号“张一元”也全力“北扩”,紧随其后的瑞蚨祥、内联升、戴月轩、东来顺等南城老字号,也“频频造访”荷花市场、什刹海茶艺酒吧一条街、烟袋斜街等,并向什刹海商会“取经”,伺机“北上”。
  事实上,新西城区商贸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既有国内外时尚品牌云集的西单现代商业中心区和老字号品牌集聚的大栅栏传统商业中心区,又有新街口、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菜市口等多个地区型商圈。
  同时,拥有烟袋斜街、什刹海茶艺酒吧街、护国寺小吃街、琉璃厂文化街、马连道茶叶街等12条特色商业街,还有19家亿元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近百家老字号等。西城、宣武合并后,使这些共同构筑了新西城区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
  相对而言,新东城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更具优势。
  “新东城区拥有古城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和天坛,今后东城将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现代时尚文明的建设引领区,文化产业将成为东城区支撑产业,文化将成为全区最亮的名片。”程永涛说。
  据程永涛介绍,在今后20年内,新东城将定位“首都文化中心区”和“世界城市窗口区”,打造“一轴两带五区”文化旅游产业带。
  一轴是指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的传统中轴线及其周边辐射带动区域,这里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之成为东城区“文化主脉”;两带是指王府井和东二环;五区则包括和平里商务新区、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永外现代商贸区。
  此外,程永涛指出,要在原有“戏剧东城”建设工作基础上,对演艺剧场资源进行重新梳理,找准新的宣传推介定位;继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寻找创新点,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GDP中的比重。
  有关专家表示,四区合并将有利于延伸南北文脉与商脉,有望贯通发展东单—崇外、西单—宣外两大商业街,形成各节点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穿透中心城南北城区的两大商脉、文脉。
  
  学生和家长“最开心”
  
  对普通百姓而言,并区后受影响最大、最开心的群体,莫过于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了。
  “因为相对于东西城而言,崇文、宣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些。合并后,南城地区的学生可选择的学校多了不少,将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新东城的一位中学教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这位教师说,今年小升初,在原来宣武区上学的小学生也可升入四中、八中等原西城名校;五十中、广渠门中学等原崇文区的初中生中考时也可报考二中、五中等原东城名校,这样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据了解,在义务教育均衡方面,东城将继续学区化探索,完善学校联盟和校区制。在两区合并之前,原崇文没有建立学区,两区合并后,东城计划将学区化管理方式向南片推广,在南片选取幼儿园、小学、中学发展较均衡的地段试点建学区。
  新西城区教委主任田京生透露,今年中考将全区统一报名,初中和小学仍将免试就近入学。“两区合并后将实行统一招生,今后老百姓更受益,他们选择优质教育的自由度将更大。”
  据了解,在小学入学和小升初时,新西城也将重新调整入学时所依据的“划片”,主要以街道为依据,同时进行适当调整。这主要是考虑该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最终保证每片都有1~2所优质学校。
  据田京生介绍,为促进新西城教育“南北融通”,除了教师队伍资源整合外,该区还将推进干部统一调配与打通使用。今后原宣武和原西城的一些校长将安排交流,互换到合适的学校担任校长。
  针对北京行政区划调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核心区减少两个行政区,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把首都功能核心区打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