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0/QWQE4sGAJmwfxMoEmQ5uXH.webp)
当卢湾成为黄浦,昔日的凡尘往事便化作了新上海的振兴图纸。
“如果在卢湾遇见你,那么,我会带你去新天地电影院;如果在卢湾遇见你,那么,我会带你去坐146路,从宁静到繁华,卢湾可以就这样看遍;如果在卢湾遇见你,那么,我会带你去新天地的跨年倒计时,回味那些一起期待未来的幸福感……”
在宽带山社区,一个以上海本地人为集聚地的论坛,有网友贴出了“如果在卢湾遇见你”诗歌来表达对于“卢湾”这一地理概念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遗憾。
6月8日,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将设立新的黄浦区,这意味着不久之后“卢湾”这两个字将不再出现在官方的行政文件之中。记者注意到,虽然此前传言不断,但“并区”之举仍然引发了上海市民的热议,有人认为,新黄浦区的成立并不影响卢湾原有文化的传承,但也有人说,那些在卢湾生活过的居民多少有些“失落”。
“绝版”老上海
“我的‘310103’开头的身份证以后就是绝版的了。”家住原卢湾区瑞金二路街道的施先生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我国身份证的编排规则中,310代表上海,103代表着卢湾。
在卢湾、黄浦并区的半个月时间里,无论是坐地铁还是坐公交,“绝版”身份证往往成为拥有“310103”身份证的上海人讨论最多的话题。身份证作为公民标识认同的主要方式而存在的,而“310103”背后折射出民众对于自身出生和成长地的强烈归属感,毕竟卢湾是个有历史渊源的地名。
“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 、斜徐路、泰康路 、建国中路一带),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施先生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卢湾区绝对属于上海的黄金地段,历史悠久,也是老上海人比较多的地方,里弄多街坊多,既有典型的老上海风情,又有十分欧派的生活气息。”
漫步在淮海中路(霞飞路),参天的法国梧桐树立两旁,国际性品牌鳞次栉比,这是很多小说和散文描述上海经典和浪漫的发源地。这条文化底蕴深厚,以时尚高雅而著称,在上个世纪30年代被誉为东方香榭丽舍大街的商业大道如今仍然充满着勃勃生机。
根据卢湾的地方志记载,20世纪初,在法国租界文化下,卢湾区的道路与建筑的风格,都带着法兰西格调的欧陆风情。俄国革命后,迁入的彼得堡贵族们在这里开设了崇尚法国文化的精致、高雅的商铺,以致营造了淮海路区域独具魅力的生活样式,吸引了许多文化精英、新思潮者。
事实上,卢湾区一直以来被视为华洋文化的交融地,特别是上海石库门和里弄文化能够在卢湾找到最原始的保留。施先生向记者回忆起童年和伙伴们在弄堂里玩耍就津津乐道。
然而,伴随着卢湾和黄浦的合并,不少本地人担心,卢湾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标识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但有官员认为,两区合并对其长远发展是更为有利的。
从民居、工厂到创业产业园
在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卢湾、黄浦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中明确强调了“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提法。那么,两区合并的行政动因究竟是什么?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卢湾、黄浦行政区划调整是涉及上海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上海中心城区原有区划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部分区管辖范围狭小、发展受限的情况突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官员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海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聚集百万人口以上的区,而相比之下卢湾和黄浦太小了,人口也太少了,有官员甚至坦言,卢湾、黄浦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阶段,更应该讲究单位效益而不是规模经济。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卢湾区的常住人口248779人,而黄浦区429891人,尤其是卢湾区人口下降速度很快,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当时卢湾的人口还有328918人,十年间,卢湾区的人口下降了百分之二十还多。
“很多人已经搬走了,工厂也已经迁出了,腾出的地方给政府搞商业、搞服务业、搞创意产业了。”施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人口减少和大量原有卢湾区动迁有很大的关系。卢湾区是上海最早实行旧城改造的区之一。”
根据国务院批复,调整后新的黄浦区面积达2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0.9万。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像田子坊、八号桥以前都是民居或者工厂,如今变成了上海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这一较小的区划面积里,可以整合现代服务业的很多方面,比如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楼宇管理服务经济的集聚,金融规划和吸引投资的整合,旅游资源的整合共享等等。”
引人注目的是,两区合并之后,上海南外滩部门将获得综合性整体开发的机会。根据上海“十二五”规划,黄浦区东侧将集聚更多的金融企业入驻,而卢湾区的并入将进一步充实黄浦区发展金融和高端商务商业的腹地。
“大巡游”结伴“大狂欢”
每年9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至10月上旬,上海都将迎来旅游节,在卢湾区举行的“大巡游”、在黄浦区举行的“大狂欢”已成为旅游节开幕的经典方式。
在上海,卢湾区应该说是最具有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史迹。区内有历史遗迹100余处,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周公馆、中山故居、韬奋纪念馆及郭沫若故居等,闻名海内外。区域内还有一批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与“一大会址”比邻的新天地则是上海地标性的休闲场所,这些都是卢湾区原有的标志性旅游资源。巴金、梅兰芳、柳亚子、郭沫若、许广平、徐志摩、郁达夫、刘海粟、丰子恺等近代几十位社会名流选择这一区域生活学习。
上海市旅游局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随着黄浦和卢湾的合并,两区的旅游资源有望进一步整合,特别是在旅游线路上可以进一步做文章。新黄浦区拥有旅游资源品类很丰富,比如南京东路步行街、豫园、外滩等各类旅游资源。”
“我看好卢湾和黄浦在旅游资源方面的整合。”施先生说,“在这块土地,既能找到时尚的又能找到怀旧的,既能找到高雅的又能找到平民的,既能找到国际的又能找到市井的。游客可以各取所需,寻找自己曾梦寐以求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