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增选中科院院士落选,“超级海龟”、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向中国学界开了炮:8月17日,他发博文称从此不再候选院士;21日,他说落选不是“学术原因”,并称学界高职称“弊大于利”;22日,他又向媒体曝出海归回国最怕处理关系网。
饶毅一下子变成了网络红人。势成骑虎,连饶毅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希望媒体不要过度解读。
其实,这就是饶毅的可爱之处。不平则鸣,实话实说,尤其在中国学界不时传出种种丑闻的时候,饶毅向学界开炮,等于给出了问题的学界发出警讯。也许院士遴选程序是严苛、公平的,但是在大学行政化、学术功利化的学术风气下,院士难免被异化。官员院士和资本院士不断出现,更让公众对院士充满了不信任感。
李敖说得好:“世上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狂飙、没有粉彩、没有侠义,也没有星星和文天祥,他们没有理想主义,他们太贫乏了。”学术中人,若像官场中人那么圆滑世故,少了可爱的书生气,他们的灵魂也太贫乏了。
不过,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下,仅靠落选院士的批评还远远不够。客观而言,假设饶毅这次增选上院士,成为体制中的一员,他还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因此,公众不免揣测,饶毅其实也不能免俗,也是想浪得院士虚名,分一杯体制之羹,说到底饶毅也不那么纯粹,还是有些酸葡萄心理的。
而这,才恰恰是院士制度最可悲哀之处,也是学界的沉疴所在。像饶毅这样一直对中国学界提出批评的“超级海龟”,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选院士,说明了学界根深蒂固的酱缸性。
既然饶毅趟了浑水,受了挫折而后对学界口诛笔伐,发出不再评选云云,批评的力道和公允性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那篇数月前就起草好了的博文,让人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想法。
饶毅是神经医学权威,但为公众所知的却是他一直以来对中国科学界的批评。这种角色错位既开罪了学界人士,又给人以不务正业的感觉。学者埋头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有些“迂”,可是一旦偏离学术、热衷于社会问题,在网络时代就可能招惹是非。
饶毅对院士制度发出的批评现时或被舆论追捧,但若一直偏离专业陷入“社会化”的评议中,引来的恐怕就是被批评了。就此而言,饶毅又是可怜的。
静心研究,潜心学术。不是院士,同样赢得人们尊重。
作者系公务员、时事评论人
http://blog.sina.com.cn/u/108144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