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一代

2011-12-29 00:00:00
中国周刊 2011年5期


  面对未来,青年人在发生一种变化,你可以用很多词语来描述这种变化,比如保守、求稳,又比如务实、理性。
  无论怎么描述,这个变化在缓缓地发生,仿佛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
  讴歌自由选择的曲调还在空中飘荡,创业的潮水也还在拍打着时代的沙滩,而更多的年轻人,已经默默地转向,拥挤在人群中,向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进军。
  在那里,可以操作更巨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自我的价值;在那里,也可以受到那巨大力量的荫惠,求得一己的安稳。
  他们为何而去,自都有答案。
  在很多年以前,进入这些机构的人,都被称为干部。只要上了大学,他们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就可以成为“公务员”;只要毕业,就有房子在不远的未来等候他;甚至前途,也不用经过激烈的竞争,将来,明了可见。
  在1980年代,那如同磐石或者结石般的未来,也有显而易见的缺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那个时代,这首诗的再度走红,或能说明问题。
  改革开放,让可能性变得更多,“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们”渴望到更炙热的地方,抛洒青春。实现自我价值,无论理想还是物质,都变得那么顺理成章和无比迫切。
  当更多国有企业(当时叫国营企业)脚步滞重,当政府机构分配的房子也只是幽暗的筒子楼时,国退民进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青年人对未来的看法中。
  评估一番,当发现失去的只有沉闷的岁月,年轻人对自由的选择,坚定无比。
  然而,凡事均有代价。事实上,自由尤其依赖规则,依赖个人权利与义务的清晰界限。
  而当民生成为大问题之后,对未来看法的重新评估不可避免。
  寻求稳定的一代人也慢慢成形。他们的每个个体的选择都无可厚非。
  自由的代价是个人的不确定性;稳定的代价是什么呢?或许,是集体的一种不确定性。
  转型的中国,需要方向,也需要力量和创新。
  无论怎样,多年以后,我们将共同面对这个代价——那些寻求稳定的年轻人们留下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