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好,王传平,王卫星
(1.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及康复性体能训练研究
胡 好1,王传平1,王卫星2
(1.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应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规律与康复进行研究。研究呈现了竞走项目运动员主要损伤部位及数据特征、损伤类型及数据特征、损伤原因及数据特征、康复措施及数据特征;针对研究结果,论证并提供了治疗竞走项目运动损伤的康复性体能训练疗法及手段。
竞走项目;运动损伤;康复性体能训练
竞走是体能主导类耐力性运动项目,对运动员体能不惜代价地深度挖掘所造成的运动损伤已经成为困扰竞走运动员职业成功发展的瓶颈。文献检索发现:现有运动损伤科研论文11 808篇,其中耐力性项目运动损伤论文2篇,单纯的竞走运动损伤论文0篇。所以,当前训练主体虽把运动损伤的规避作为训练焦点工作之一,但囿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匮乏,致使运动损伤的防治无章可循,运动损伤规避工作也就难以实现。基于此,拟通过对竞走运动员不同部位损伤发生频度、损伤类型、损伤原因、治疗措施等损伤特征及针对性的康复体能训练研究,呈现竞走项目运动损伤规律及康复性体能训练措施。
70名优秀竞走运动员 (在训56名,退役14名),男运动员43名,其中国际健将27人,健将9人,一级运动员7人;女运动员27名,其中国际健将11人,健将11人,一级运动员5人。
1.2.1 调查法
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法包括访谈及问卷两种形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问卷的制定及效度检验阶段。本阶段任务有二:一是通过专家访谈了解运动损伤研究范式、方法手段,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大致规律,康复性体能训练在竞走运动员训练中实施时机、实施方法手段及注意事项,并依据论域及访谈结果拟定调查问卷。二是请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效度检验时请10名专家 (3名训练学专家,7名竞走教练)对问卷整体内容反映问卷主题的有效程度进行打分,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结果显示,问卷平均得分4.21分,相对效度为0.842。
问卷信度检验阶段。根据研究的可操作性,对问卷信度进行估计 (21份有效问卷),计算出问卷信度为0.836。
问卷发放与问卷初步整理阶段。依托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潜优势项目体能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建立”研究的契机,部分采用现场、部分采用信函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发放对象是目前各省队在训竞走运动员及部分退役运动员。发放数量80份,回收73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
1.2.2 文献资料法
研究文献包括一手资料及二手文献。一手资料主要是通过访谈获得的访谈录音材料及运动员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二手资料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查阅、网络搜索所获得的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文献内容涉及运动损伤、康复、康复性体能训练等内容。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数据的处理首先进行了问卷检查、问卷数据整理等,后根据研究需要分别进行了百分比、差异性检验、直观性图表的绘制等工作。数据处理运用EXCEL软件进行。
从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可知,被调查对象在职业训练中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发病率为100%。对于运动损伤总体频度的表述,男运动员表述为经常发病的有4人,占9.30%,表述为一般的9人,占20.93%,表述为很少的30人,占69.77%;女运动员受伤频度的表述经常发生的有1人,占3.70%,表述为一般的有2人,占4.50%,表述为很少的24人,占88.89%。
2.2.1 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及数据特征的个体表现
竞走是长距离耐力性竞速项目,足部与踝关节是运动的发力点,腰部是发力源,大腿、膝关节及小腿是力的传递杆,肩部是协同器。日常训练中,训练主体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与强化这些与运动员竞技水平密切相关的关键部位。局部训练过度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特定项目而言,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部位也多是运动损伤多发部位。表1是优秀竞走运动员个体对职业训练中发生于自身运动损伤部位的回顾性表述,从表1可知,竞走项目的常见损伤部位包括:腰部、髋关节、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关节以及足部的损伤。
表1 优秀竞走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发病部位及数据表现一览表
2.2.2 优秀竞走运动员单一损伤部位的数据表现
单一调查对象关于运动损伤部位的表述只是关于其自身的发病状况,可以提供损伤部位,但却无法呈现运动损伤部位的发病规律。为此,研究进一步对同一机体部位所有被调查对象的选择频度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表2):男子运动员受伤部位发生频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膝关节>腰部>踝关节>足部>小腿>髋关节>大腿>臀部=肩关节”;女子运动员为 “膝关节>大腿=腰部=小腿>踝关节>髋关节>足部=肩关节>臀部”。
男女运动员相同部位运动损伤发生的频度虽不尽相同,但两者在统计学意义上呈显著性差异的只有 “腰部”,其他常见发病部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优秀竞走运动员单个损伤部位发病数据特征一览表
2.3.1 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类型及数据的个体表现
运动损伤类型具有很强的项目特征,竞走是长距离耐力性项目,长时间所对应的大运动量 (或短时间的大强度)是该项目特征的运动学表现,因此在大运动量下相应产生的劳损、骨膜炎以及疲劳状态引起 (或大强度)的关键部位拉伤、扭伤是竞走项目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从表3可以看出,优秀竞走运动员对于自身运动损伤的回顾性表述主要就是骨膜炎、扭伤、拉伤与劳损四个类别。在被调查的男子运动员中,表述为劳损与扭伤的11人,表述为劳损与骨膜炎的9人,女运动员表述为劳损的7人,表述为劳损扭伤的4人,均占被调查人数的大多数。
表3 优秀竞走运动员常见损伤类型及相应数据一览表
2.3.2 优秀竞走运动员单一运动损伤类型的总体数据表现
单一运动损伤类型发生频度很大程度上就是运动员不良训练 (方法、手段、量、强度、密度等)安排多寡的间接体现。研究发现 (表4),男运动员运动损伤类型的发生频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劳损>扭伤>骨膜炎>拉伤;女运动员为:劳损>扭伤>拉伤>骨膜炎。在男女运动员四种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发生频度的差异性比较中,运动劳损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 优秀竞走运动员单一损运动损伤类型的总体数据表现
竞技体育成绩的增长是长期科学训练的沉淀。国外竞技体育强国训练团队无不是 “医疗、训练及科学研究”的有机联合体,我国虽拥有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但训练多是教练员一个人的 “单兵作战”(短期集训除外)。“教练带徒弟”“近亲繁殖”产生的教练员多是少年时期即从事竞技训练的运动员,其知识结构及深度难以有效控制复杂训练过程,也缺乏吸收新知识、新思想及新理念的能力,科学训练也就只能成为口号。笔者长期随队观察及调研发现,对于竞走等长距离耐力性项目而言,“大量、大强度、高密度”一直是我国教练员 “乐此不疲”的训练 “武器”,长期 “疲劳战”的结果一是运动员机体局部负荷过大,出现劳损、骨膜炎、拉伤 (硬拉)等特有伤病,二是处于身心疲劳状态下的运动员思想不集中,在训练中出现非训练因素造成的拉伤、扭伤。当然,场地、服装、器材及设备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 “技术缺点和错误、身体技能状况差、运动量或强度过大、思想因素、准备活动不合理、场地服装及设备存在缺点”等因素造成的。2.4.1 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数据的个体表现
表5显示,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原因就个体运动员的表述而言,男运动员选择 “量或强度过大”的频率最高,其次是 “技术缺点或错误、量或强度过大”,然后是“技术缺点或错误、量或强度过大、准备活动不合理”,三者占总调查人数的65.11%;女运动员选择频度最高的是 “量或强度过大”,其次是 “量或强度过大、身体机能状况差”,然后是 “技术缺点或错误、量或强度过大”,三者占总量的59.30%。
运动员对导致运动损伤发生因素内容的表达频度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运动量或强度过大>技术缺点或错误>准备活动不合理>思想因素>身体机能状况差=场地服装及设备因素 (男子);运动量或强度过大>准备活动不合理>身体机能状况差>技术缺点与错误=思想因素>场地服装及设备因素 (女子)。
在男女运动员单一运动损伤原因的数据差异性检验中,技术缺点或错误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5个因素间虽数据表现不同,但差异不显著。
表5 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回顾性表述数据的个体表现
表6 优秀竞走运动员单一运动损伤原因数据表现一览表
有效或适宜治疗措施的选择是运动员正常训练的有力保证,也是训练科学化程度的间接体现。一般而言,治疗措施
的选择取决于运动损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程度、康复理念以及医疗条件等因素。
2.5.1 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治疗措施选择的个体数据从运动员运动损伤治疗措施选择的回顾性表述中可知, 目前常用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针灸、静养、理疗、降低量或强度以及运动康复共7种方法。个人损伤部位、类型、损伤程度、康复理念及医疗条件不同,选择的治疗措施也就各异。表7显示,男子竞走运动员治疗措施选择频度最高的是静养与药物治疗,其次是静养、降低量或强度,再次是 “理疗、静养降低量或强度”与 “静养、药物治疗及降低量或强度”,三者占被调查人数的62.8%;女子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治疗措施选择的频度最高的是 “静养与药物治疗”及 “降低量或强度与静养”,其次是静养,三者共占调查人数的70.37%。单纯从运动员个体的回顾性表达中就可以看出,降低量或强度与静养是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常用措施。
表7 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治疗措施选择个体数据表现
2.5.2 优秀竞走运动员单一运动损伤治疗措施选择
为进一步研究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治疗措施选择的规律性,研究者对单一治疗措施选择的总体数据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为:男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治疗措施采用频率大小依次为 “静养>药物治疗>降量或降强度>理疗>运动康复>针灸”;女运动员治疗措施使用的频率大小依次为 “静养>降量或降强度>药物治疗>运动康复>理疗>针灸”。可见,静养、药物治疗、降低量或强度是竞走运动员治疗措施的常用方法手段。
表8 优秀竞走运动员单一运动损伤治疗措施数据表现一览表
在男女优秀竞走运动员单一相应运动损伤原因频度的差异性检验中,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针灸、静养、理疗、降低量或强度以及运动康复7种方法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有研究认为 “优秀运动员基本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其原因是长期的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对专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1]就竞走项目而言,这种亚健康所指的专项适应性变化有诸多表现,比如,优秀竞走运动员长期保持周期性单一技术动作运动造成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张力不平衡,从而造成这些关节不稳定或关节位置偏离,进而使关节变得容易受伤或使原有的损伤加重,由竞走动作变形引发的补偿动作更加重腰部、小腿前肌及肩关节的劳损。此外,局部伤痛又造成肌肉不能正常发力而导致肌力变弱,造成体能下降,并由此进入体能下降、伤痛加重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就运动损伤的根本性发病诱因而言,基本都与机体局部体能不足或体能下降有关。调查发现,对于运动损伤,竞走运动员多是采取 “静养、降低量或强度、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针灸、理疗、以及运动康复”等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的疗法,这些康复措施不仅打乱了正常训练安排,而且某些措施 “无法避免康复过程中人体的退行性病变,如手术治疗可能带来的失败风险、复发风险以及术后后遗症风险。”[2]
目前,“国外的康复专家对康复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康复——rehabilitation;另一个则是prehabilitation——即在运动员受伤之前做一些康复训练,使其不再受伤或少受伤。以往的训练可分为体能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两类,而康复性体能训练经常被忽视,以致运动员不停地在“受伤——训练——再受伤——再训练”中循环。无论是rehabilitation还是prehabilitation在国内都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一般情况下,当一名运动员受伤,看其伤势轻重,以此来判断其是否可带伤坚持训练亦或是静养;在国外,运动员即使伤势严重不能坚持训练,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休息和治疗,机体局部尚可进行适宜康复性体能训练。”[3]
“康复性体能训练结合了康复医疗和体能训练的理念与方法让运动员向最佳状态过渡,根据运动员所处的状态水平,帮助运动员恢复健康、治疗伤病、防治伤病复发、提升体能以适应专项训练的需要,调配出适用于专项运动的最佳素质组合和体能,促使处于亚健康状态或非最佳状态的运动员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4]可见,康复性体能训练承载着“rehabilitation+prehabilitation”的双重任务,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目前,康复性体能训练正方兴未艾。
竞走运动员的康复性体能训练既要针对竞走项目运动员损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缘由等主要规律,也要借鉴康复性体能训练 “积极提高体能、选用避免加重伤痛的练习方法、首选功能性练习、强调身体中枢稳定性、重视小肌肉群训练、平衡训练和关节稳定性练习、拉伤训练”[5]等要求。
3.2.1 竞走运动员预防性的康复体能训练——prehabilitation
“在运动员受伤之前做一些康复训练,使其不再受伤或少受伤”[6]是现代康复学及康复临床治疗所倡导的理念。由表3可知,“膝关节、腰部、踝关节、足部、小腿、髋关节、大腿、臀部”是男子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发病部位;“膝关节、大腿、腰部、小腿、踝关节、髋关节、足部、肩关节以及臀部”是女子竞走运动员损伤的主要部位。这些部位涵盖了竞走项目运动员运动时的发力点、发力源及力的传递杆,是竞走运动得以完成的主要机体部件。所以预防性的康复体能训练应主要围绕这些部位进行肌肉或韧带的加固,减少运动损伤发病的几率[7]。
竞走项目运动损伤主要是劳损、骨膜炎、拉伤、扭伤四类。研究认为,“慢性损伤 (劳损、骨膜炎)与急性型 (拉伤、扭伤)多因为肌力不够或屈伸肌比值不在正常范围内而导致关节不稳定造成。”[3]所以在进行运动损伤预防的康复性体能训练时应把 “增强身体重心稳定性为核心、发展平衡性小肌肉群力量为关键、提升关节稳定性以及拉伸训练为辅助”作为预防性康复体能训练的总体思路,根据运动员个体状况与特征,设计训练方案。康复性体能训练一般借助 “健身球、平衡板、悬吊绳、震动杆、振动器、半圆球、滑雪平衡板、小哑铃、橡胶拉力带”等训练器材设计难易程度不等的训练方法来发展运动员重心稳定性、小肌肉群力量、关节稳定性等运动能力,如发展 “躯干稳定性、关节稳定性与灵活性以及小肌肉群力量的健身球上挺身、健身球侧挺身、健身球转腹、推拉健身球、健身球侧上俯卧撑、半圆球单腿蹲起”[8]等等。拉伸训练的目的是使被拉伸的肌肉或软组织得到充分的放松,以避免运动损伤与提高运动效果。拉伸训练可以在运动前、中、后进行。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运动前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改善功能能力为目的的主动拉伸,训练后以放松僵硬肌肉、加速肌肉代谢、减少肌肉酸痛、加快体能恢复为主要目的的被动拉伸。由于人体肌肉关节结构复杂,拉伸应在运动康复治疗师或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
身体重心稳定性、小肌肉群力量预防性的康复性训练,要以训练目标、训练阶段、运动员竞技水平、运动员现实状态等为依据,可以在正式训练课之前的准备活动中进行,也可在训练结束后进行,每周3—5次,在进行小肌肉群力量训练时应注意训练重点部位或关节周围肌力的平衡性,注意薄弱肌群的训练。拉伸训练每天都要进行,“拉伸强度要根据当次课训练性质及运动员状态而定,但每堂课之前的拉伸应保持在8—12分钟的专项拉伸,课后要有不少于4—6分钟的拉伸活动,拉伸活动要有中等程度的不适感,但不能有疼痛感,一次持续时间以30s左右为好。”[9]
3.2.2 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性体能训练——rehabilitation
对于运动损伤后竞走运动员的康复性体能训练,可根据损伤具体状况制定相应康复性体能训练计划。竞走运动员损伤多为伤势不重的骨膜炎、劳损、拉伤或扭伤。对于骨膜炎、劳损这类很难一次性治愈的慢性损伤,可以进行长期的康复性体能训练恢复其功能而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例如,腰肌劳损的康复性体能训练可以采用双手持小哑铃或双手持小杠铃片进行腰部前屈后伸运动、腰部回旋运动、“拱桥式”练习 (仰卧草地或体操垫上,以双足、双肘和头后部为支点用力高抬臀部,30—40一组,每次2—3组)、“飞燕式”练习 (俯卧草地或体操垫上,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每次30—40一组,练习2—3组);胫骨骨膜炎是竞走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胫骨骨膜炎病因是胫骨上的肌肉接受过多的牵引力所致,胫骨骨膜炎的康复性体能训练可以通过 “柔韧性训练改善胫骨肌肉的柔韧性、小腿三头肌的力量训练提高胫骨前肌力量、拉伸提升胫骨前肌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对于拉伤、扭伤这类急性运动损伤的康复性体能训练,应根据损伤程度区别对待,对于“轻度的拉伤、扭伤可以在损伤的2—3天后即可开始作控制活动度的主动拉伸,运动时首先控制在不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以后每天增加一定的活动度,如垫上运动、水中运动、骑固定自行车,直至肌肉收缩时不再疼痛。对受伤肌肉愈后的强力训练是避免再度损伤的重要康复措施。对于伤势较重的拉伤与扭伤,康复性体能训练开始时要在可耐受程度下活动与牵伸,在无痛情况下做轻度的主动运动”,随后根据恢复程度,适度增加肌肉力量与牵伸练习的量及强度。
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病部位及各部位发病频度:膝关节、腰部、踝关节、足部、小腿、髋关节、大腿、臀部、肩关节 (男子);膝关节、大腿、腰部、小腿、踝关节、髋关节、足部、肩关节、臀部 (女子)。
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主要类型及其频度:劳损、扭伤、骨膜炎、拉伤 (男子);劳损、扭伤、拉伤、骨膜炎(女子)。
导致优秀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及其频度:运动量或强度过大、技术缺点或错误、准备活动不合理、思想因素、身体机能状况差、场地服装及设备因素 (男子);运动量或强度过大、准备活动不合理、身体机能状况差、技术缺点与错误、思想因素、场地服装及设备因素 (女子)。
当前竞走运动员运动损伤采取的治疗措施及其频度:静养、药物治疗、降量或降强度、理疗、运动康复、针灸 (男子);静养、降量或降强度、药物治疗、运动康复、理疗、针灸 (女子)。
提高竞走项目训练准备活动的合理性与训练中运动员思想的集中程度,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加大对竞走项目训练经费的投入,改善训练场地、器材、设备、服装质量,降低非训练因素造成运动损伤的频度。
增强对康复性体能训练在预防及治疗竞走项目运动损伤过程中重要意义的认识,改变以 “治疗为中心”的运动损伤康复思想,树立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并重”的现代康复理念。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王予彬,王惠芳.运动损伤康复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8.
[3] 皮尚伯.德国康复治疗训练的理念与启示[EB/OL].(2008-01-20)[2011-03-20]http://training.sports.cn/bzay/fwywry/zjyyy/2008-01-20/1369958.html.
[4] 陈方灿.康复性体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3):4-5.
[5] 陈方灿.浅谈国外康复体能训练的一些理念和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10):95-96.
[6] 沈志祥.运动与康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9-10.
[7] 王传平,胡好,翟波宇.我国20km竞走项目体能训练现况及未来训练走向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56-61.
[8] 王卫星,蔡有志.体能——力量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9] Thomas R,Baechle Roger,W Earle.体能训练指导[Z].杨则宜,译.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专家组编印,2008.
The Sports Injury Characteristics and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Training of the Elite Race Walkers in China
HU Hao1,WANG Chuan-ping1,WANG Wei-xing2
(1.Sports College,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2.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rough the methods of survey,literature re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is paper makes research on China’s best walking athletes’s physical injury and rehabilitation.The study presents the main injury location and data characteristics,the injury type and data charcteristics,the causes and data characteristics,rehabilitation measures and data features.In view of the study results,it expounds and provides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 the sports injuries of race walkers.
race walking;sports injuries;rehabilita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
G821
A
1008-3596(2011)06-0065-06
2011-07-1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06BAK37B03)
胡 好 (1973-),男,安徽淮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与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