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心

2011-12-27 00:00:00于德北
小品文选刊 2011年11期


  轮椅还没到达病房,那老人的双手已经急不可耐地在膝上一抚,琴音清冽地荡然而起。
  一向喧闹的医院走廊一下子寂静下来。
  那老人长发披肩,一袭白衣,手指细长枯瘦,却暗含着无穷的力道。
  懂琴的人一听就明白。
  老人弹的是《高山流水》。
  与此同时,抢救室里,医生无奈的眼神突然变亮,因为他和他身边的人同时发现,监控器上正在走平的直线突然又跳动起来。
  虽然微弱,但充满着希望。
  没有人知道,冥冥间,床上的老人的思绪已经在历史的长河里急速地奔走。
  ……
  那时,他们还年轻,战争让他们相识。
  战争的残酷没有泯灭年轻人对艺术的追求,偶然的一次机会,在伪满洲国新京的一栋黄体小楼里,有了他向他的第一次问琴。
  弹的就是《高山流水》。
  抚琴人说:“我爱琴!6GRFAkiYQk6Tg9W6L/JHOOejWxk6jfalOMS7fo1o/ko=
  听琴的人说:“你有一个音弹错了。”
  就是这一个音,使他们有了师生之谊。
  抚琴的人叫石川太郎。
  听琴的人叫秦颂之。
  后来,石川太郎回国了,秦颂之的一个音让他成了日本的古琴演奏大师。
  后来,秦颂之回到了故乡,也是这一个音,让他成了当地最大的反革命之一。
  ……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
  再见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石川太郎来中国举办个人音乐会,秦颂之是众多听众中的一个。
  他坐在台下,认真地听那个音,嘴角挂起会心的微笑。
  ……
  转眼又是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彻彻底底地老了,老到面容憔悴,老到步履蹒跚,但琴音隔海,却缕缕不能终断……
  今年霜降早,刚刚九月初,草木就有了颓迹。
  秦颂之病了,而且一病不可收拾。
  医生很快下了病危通知书。
  儿女们极尽孝心,试探着问老人还有什么要求。
  老人说:“我想听石川弹琴。”
  电话就打到了日本,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现在,抢救室的门特意为石川太郎打开!
  病床前,石川太郎一丝不苟,双手忽而蝴蝶一样在琴上翻飞,忽儿偃松一样在弦上停驻。高山流水觅知音,飞越生死两茫茫。
  屏气凝神。
  石川太郎的手慢慢地收了起来。
  石川太郎的手收了,秦颂之的手指却竖起来一个。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说:“那……音……又错了。”
  石川太郎用力地点点头,眼泪刷地一下倾泻下来。
  
   选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