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本能”非人类先天本能的假设

2011-12-27 01:51杨在攀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破坏性马斯洛弗洛伊德

杨在攀

(保山中医药高等与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关于“死亡本能”非人类先天本能的假设

杨在攀

(保山中医药高等与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文章通过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微观层面进行探索比较,找到二者内在的微观逻辑联系。参照这些联系,从对个体成长的作用过程出发,将两种理论的结构,进行了新的整理和融合。最终得出一个假设性的结论:死亡本能不是人类先天本能,而是由于需要(欲望)受阻,而导致的不平衡启动的被动的自我保护本能。这样的结论,将对个体的成长产生新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

本能理论;需要层次论;生存本能;死亡本能

一 相关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早期“根据生物学的分类而把本能分为两种: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1]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目睹了太多的残暴和杀戮,弗洛伊德把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性本能)合成为生存本能, 其“价值表现是‘爱’”[2],“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同时提出了死亡本能,认为其“价值表现是‘恨’”[2],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受死的本能驱使。所以,弗洛伊德最终把人的本能分为:生存的本能和死亡的本能两种。在弗洛伊德看来,本能就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动力。对应到其人格结构理论上来看,就是“本我”,与之构成体系的是“超我”和 “自我”。

“本我是动力或内驱力……完全服从快乐原则,而不受社会现实和道德的制约。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尽可能使本能接受现实原则,同时满足本我、现实超我的要求,或在三者之间进行协调。超我是‘自我理想’或‘良心’,它服从理想原则,以追求完美为目的。作为‘监察的自我’,它按自我理想衡量自我为善的程度,按良心衡量其为恶的影响。”[3]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需求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认为动机(动机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在此,重点探讨内部动机)是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要组成。国内倾向于把马斯洛需要层次按五级划分,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归入自我实现需要,即形成了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体系的五级需要层次论。然而,按照马斯洛最初的七层次需要,应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4]。而且,马斯洛晚年在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超自我实现需要。个体每个层次的需要与满足的程度不同,将影响或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水平和程度。

二 本能理论和需要层次论的微观逻辑关联及疑问讨论

(一)联系

1.本能和需要都是人的内在动力。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本能就是人的原始驱动力,具有冲动性和动物性的满足特点。马斯洛虽然认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但是动机也是由不同的需要构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需要是个体的动力源。人类只有在需要产生后,才能形成动机,才会驱动行为。

“内在动力”使二者具有本质的联系。

2.本能和需要的满足都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体验,反之,带来挫败感或引发心理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争的事实。

3.需要是一种“似本能”,“似本能”依赖于人类本能而存在。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假设,人有一种内在的或先天的趋向自我实现的成长倾向。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基本需要似本能的假定,即当我们在物种阶梯中上升时,我们可能会逐渐发现新的、更高层的欲望,发现另一种本能。”[5]对于马斯洛的原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斯洛承认本能的驱动性,但认为需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本能,而是似本能。似本能依赖于人类本能而存在,自我机体结构和作用的约束、管理对其发展(选择与强弱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

4.生存本能和似本能(需要)对于个体成长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是同向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生存本能产生出保存自己以及其他建设性行为。[6]对比马斯洛的似本能,更是强调了机体的自我结构和成长倾向,认为人类似本能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引导个体自我实现。可见,生存本能与似本能在对于个体成长的建设意义上来说,作用是同向的。

(二)疑问和假设

需要层次论和本能理论在微观层面是有契合之处的,特别是生存本能与需要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而这一点恰恰在马斯洛的“似本能”中得到验证。

按照马斯洛的假设,需要是一种“似本能”,而“似本能”本身也承认了物种的本能遗传,那么,需要也是基于本能这一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吗?本能也成了需要产生的原始动力吗?假如以上成立,那么需要就是本能的一种外化表现和发展吗?

假如生存本能驱动需要的话,而需要层次作为生存本能的外化和发展,那么死亡本能能在需要层次论中找到对应关系吗?死亡本能驱动的对象是什么呢?死亡本能真是原始本能吗?

三 本能理论和需要层次论的复合结构图讨论

(一)接近原理论自体结构的复合结构图

基于本能理论和需要层次论的紧密关联,笔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假设构建了第一个本能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复合结构图,如图一:

图1

1.上图澄清或表明了以下几点容易被忽视的关系和内容。

(1)人类的需要,也即需要层次论中的需要是由“似本能”发展而来的,但按照其产生的原理和逻辑联系,生存本能必然是需要产生的,至少有一本能驱动力。

(2)至少“似本能”与生存本能、死亡本能一样,也从属于或来自于本能,或者由本能衍生发展而成。只不过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与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不同的独立层面的意义。

(3)当个体需要满足后,会重新回归需要层次中,启动新的目标,形成良性的个体成长模式;当个体需要受阻后,会产生攻击、破坏的欲望或行为,产生新的不平衡,在造成恶性循环的同时,也会影响个体对需要的选择。

(4)个体的需要(需要层次)有时会因为攻击和破坏欲望被强加入破坏性内容,但不是由死亡本能直接导致的。这种破坏性内容来源于:死亡本能本身产生的消极破坏欲;需要受阻后人类的一种被动自我保护行为,借以维持身心平衡,而这种行为恰恰表现为攻击和破坏。

(5)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因素,即需要受阻和死亡本能本身的破坏性。

2.新的疑问

“似本能”与生存本能、死亡本能是同属于一个层面的概念吗?生存本能和“似本能”,哪个对需要的选择更具有原始驱动性?死亡本能和需要受阻,哪个对个体的攻击和破坏性产生的影响更大?

(二)假设存在的新复合结构图

在上图基础上,笔者加入了更多推理和假设,构建了新的本能理论和需要层次论的复合结构图,见图二。该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论证,仅作为一种设想,供研究讨论。

图2

图二与图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1.假设了人类的本能只有生存本能,生存本能包含或衍生了人类的一切其他的本能。那么在生存本能的基础上,就发展起来了人类的“似本能”,由此产生了人类的实际需要和欲望。也从另一个角度承认了“人性善”的观点。

2.假设了死亡本能不是人类的原始本能,而是由于生存本能产生的需要受阻导致个体身心不和谐,从而引起的一种人类被动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且其产生的攻击、破坏的欲望和需要,会再次强化死亡本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死亡本能如果不被需要受阻启动,是不会产生攻击或破坏性力量的。介于此,我们或许可以称死亡本能为“被动次本能”这类的更恰当。

3.假设了“似本能”和死亡本能不是决定、被决定或导致、被导致的直接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的影响作用。从侧面承认了死亡本能和“似本能”同属一个层面上的概念,但并不同源(“似本能”直接由生存本能产生发展,死亡本能由外在刺激启动)。

四 死亡本能非人类先天本能的现实意义

虽然真实性和科学性有待论证,但是笔者还是比较倾向于图二的结构模式。它的最大不同在于否定了死亡本能同生存本能一样,同属于人的原始本能,而只是人类在生存本能驱动的欲望和需要受阻时,被动启动的人类自我保护本能(维护身心平衡状态),是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假如假设成立,那么以下将是这种新模式对个体产生的新的积极效用。

(一)人的本能或人性是“善”的。之所以个体会驱动死亡本能,是因为欲望或需要受阻引发的。“人性恶”是弗洛伊德提出死亡本能的重要依据。但新的结构假设推翻了这一观点,并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个体合理需要,并尽量满足这种合理欲望和需要,或者引导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就能减少“破坏性”的欲望和行为。目的在于切断需要受阻后产生的消极能量启动死亡本能和破坏性力量。

(二)从生存本能到“似本能”,其中间的变数是个体机体结构和自我实现倾向的作用造成的。所以,调整个体机能状态和激发内在潜能,将有利于“似本能”追求更加合理而积极的需要。

(三)人的本能力量是巨大的,个体有足够的能量进行自我发展。所以只要需要合理,保持信心和积极的心态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就一定能逐级实现个体的需要和追求。

(四)单一的生存本能的能量输出端,保证了“源头”一如既往的为个体输出积极能量。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人,哪怕正受到死亡本能驱动的个体,只要准确定位,树立信念,是可以走出困境,获得新生的。这就需要每个个体时时反思、检讨自我,并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

(五)攻击和破坏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达到自我保护的平衡功能。因此,把这种破坏力极强的欲望转化为现实中的无损伤发泄,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能组织这种消极欲望影响需要的再选择。

[1]王丕.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述评[J].心理学探新,1987,(3).

[2]姚大志.弗洛伊德主义与道德心理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

[3]杨卫华.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哲学审视[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张世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J].学术探索,2003,(9).

[5][美]马斯洛原,刘烨编,译.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6]姚大志.弗洛伊德主义与道德心理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

Hypothesis of "Death Instinct"—— Non-human Natural Instinct

YANG Zai-pan
(The Department of Student Work in Bao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d Chinese Medicine Assistant,Baoshan 678000,China)

The article explored and compared Freud's instinct theory and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t a micro level,and found the logical link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Referring to these contacts, and starting from the role of individual process of growth, the two theories have been integrated and structured. Eventually the author arrives at a hypothetical conclusion: death instinct is not innate human instinct, but the blocked need (desire) which caused the imbalance selfstarting passive protective instincts. Such a conclusion will generate new growth of the individual positive and instructive.

instinct theory; the hierarchy of needs; survival instinct; death instinct

B84-0

A

1008-9128(2011)05-0098-03

2011-06-18

杨在攀(1984-),男,云南施甸人,在读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

[责任编辑 姜仁达]

猜你喜欢
破坏性马斯洛弗洛伊德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The histo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对手机植入破坏性程序并非法谋利的行为定性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论体育教师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