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春娴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363000)
福建省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研究
黎春娴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363000)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对福建省农村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可从社会心理需求、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亲情心理需求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心理需求具有年龄效应、性别效应、文化程度效应、婚姻状况和养老方式效应。
福建省;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
随着生育力的下降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老年人口无论是绝对数字还是相对比例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银发问题”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16714万,占全部人口数的12.5%,而且据估计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在这些老年人中,农村老年人占了全国老年人总数的65%左右。[1]由此可见,农村老龄问题非常突出,农村老年人的问题更成为老年问题的重中之重。老年问题的核心就是养老问题。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了养老问题,老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养老不仅仅是经济养老,而且或者更重要的是精神养老。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做好精神养老的重要一环。因此,充分认识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特点及心理需求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研究农村老年人、帮助农村老年人的重要途径。
人类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产生的各种欲望对相应客体的消费要求。需要常常和需求、欲求等同义。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2]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二者的需要和需要满足的方式不同,人的需要含有社会的意义,而动物的需要却没有。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更是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把人类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一般是从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3]约翰·加尔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有下述四种需要: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福利需要(welfare needs)、同一需要(identity needs)和自由需要(freedom needs)。[4]老年人作为一个亚人口群体,具有与一般人口群体相似的需求层次,但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独特变化而不可避免地使其在需求方面表现出与其他人口群体不一样的独特性。穆光宗在研究老年人的需求时提出了五个层面的老年人的需求:
第一个层面——生存需求(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医);
第二个层面——感情需求(老有所爱、老有所伴);
第三个层面——发展需求(老有所乐、老有所亲、老有所学、老有所美);
第四个层面——价值需求(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
第五个层面——归属需求(老有善终)。[5]
在这五个层面中,第一层面是基本的需求,其它层面都可以说是心理需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哪些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尚无统一定论。如王晓瑞经过调研,他认为福利院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保障方面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亲情的需要、奉献的需要。[6]而傅淑花则认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重要感、幸福感、安全感、独立感、拥戴感、安康感、充实感和满足感八个方面。[7]大多数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描述、或取样仅限于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养老机构等等,研究范围较窄、研究内容不深。本研究选择福建省农村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心理需求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与研究。
本次调查在福建省九个市展开,抽样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20份,收回688份问卷,其中农村卷444份。本项研究就是以农村卷的数据为分析基础的。以下是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调查样本中,男性228,女性215,缺失1份,男性占样本数的51.5%,女性占样本数的48.5%。这与福建省男女性别的分布——男性为51.54%,女性为48.46%——比例非常吻合。
调查样本中,50-55岁的20人,56-60岁的36人,61-65岁的91人,66-70岁的105人,71-75岁的85人,76-80岁的50人,81岁以上的55人,缺失1份。66-70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在本次调查中所占比例最高。
调查样本中,文盲、半文盲119人,小学137人,初中110人,高中53人,大专及以上19人,缺失6人。农村样本中,文盲及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占了58.4%。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都相对偏低。
调查样本中,已婚有偶的老年人309人,丧偶老年人119人,离异老年人6人,另有4位老年人未婚。缺失6人。考虑性别因素,男性已婚有偶率(80.4%)远远高于女性(59.9%),女性老年人的丧偶率大大高于男性老年人。这表明,农村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多的处于无偶状态。
调查样本中,200元以下50人,201-500元170人,501-1000元126人,1001-2000元93人,2001以上3人,缺失2人。农村老年人的月均生活开支主要集中在201-500元之间。在当今物价水平比较高的环境下,这样的生活开支相对较低。
调查样本中,靠积蓄的有39人,靠离退休工资的78人,靠子女供养的有231人,仍然靠自己劳动所得的有69人,还有8人主要靠社会救济。靠子女供养的占了全部样本的52.9%,说明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经济养老的依赖性很大。
调查样本中,与子女合住者160人,与配偶合住40人,与子女配偶合住114人,与其他亲属合住12人,还有40人独居。与子女合住及与子女配偶合住者占了66.1%,表明农村老年人大多是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居家养老392人,在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养老的有33人。19人未填。92.2%农村老年人为居家养老,这说明在农村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方式,养老社会化远远没有实现。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奉献的需求、健康的需求、亲情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支配的需求、情趣的需求和和睦的需求等等。本研究在设计问卷时候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把老年人的需求用15道题目列出,尽量包含老年人的诸多需求。为了分析的方便,本研究首先用因子分析法精炼这些需求,从这些需求中抽取公共因子,再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步骤,首先对数据进行了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测度检验。结果显示KMO抽样适度测验值(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为0.847,巴特尼特法圆形检测值(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是 2652.755,显著性为0.000(<0.05),说明数据适合因素分析。然后,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求得初始负荷矩阵,再用最大方差旋转法求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我们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分析后的因子数目:(1)特征值大于1;(2)因子解符合碎石检验;(3)每个因子至少包含2个以上的项目;(4)所抽取的因子在旋转前至少包含2个以上项目。综合以上的标准,本次研究共得到3个主要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66.959%。根据负载因子的含义,分别对这三个因子命名为“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亲情心理需求”。三种心理需求的基本数据如下:
?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心理需求最高(调查采用反向计分,均分越高,需求越低),其次是家庭亲情心理需求,再次是社会生活心理需求。结合题目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吃饱、穿暖、住得舒适宽敞”、“希望安稳和富裕的生活”、“渴望有固定的养老收入”以及“渴望身体健康或没有疾病”的要求比较高。其中,在“吃饱、穿暖、住得舒适宽敞”选项上,74%的老年人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在“渴望有固定的养老收入”“希望安稳和富裕的生活”及“渴望身体健康或没有疾病”选项上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老年人比例分别是72%、72.8%和82.3%。这说明农村老年人对基本的衣食住行及身体健康的心理需求比较强烈。老人在生活中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来源问题。由于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足够的养老金或退休金,因此,对比较富足的晚年生活比较向往。他们希望生活稳定,身体健康,这反映了农村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家庭亲情心理需求是农村老年人的第二大心理需求。在“希望子女给予经济供养”、“希望子女经常回家探望”、“希望子女在日常生活方面照顾自己”、“希望晚辈有大事时能和自己商量”和“希望自己有大事能和晚辈商量”题目上,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老年人比例分别是59.4%、67.8% 、62.1% 、61.8% 和 63.4% 。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子女细致入微的照顾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老年人有强烈的自尊和他尊的需求,渴望来自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尊重。
农村老年人还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从题均平均数2.54来看,这个值在“比较符合”和“一般”之间。在“希望学习一些农业、养殖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希望改善文化娱乐生活,使生活更丰富多彩”、“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好事”、“渴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题目上,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老年人比例分别是38.5%、54.6% 、57.3% 、44.5% 。农村老年人对农业、养殖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欲望偏低,这与老年人年事已高可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有关。在社会生活心理需求的题项中,得分最高的是“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好事”,说明农村老年人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些老年人是热心肠,希望能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贡献自己的余热。
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本研究运用方差分析法,以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亲情心理需求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目前养老方式等为自变量,分析这些因素对老年人各心理需求的影响。
1.社会生活心理需求
数据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目前养老方式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影响显著。
(1)年龄:50-55岁组和81岁以上组的差异显著(P值为0.000);81岁以上组和56-60岁组、61-65岁组、66-70岁组、71-75岁组及76-80岁组的差异显著(P 值分别为 0.000、0.000、0.000、0.000、0.014);76-80岁组与61-65岁组的差异显著(P值为0.001);71-75岁组与61-65岁组的差异显著(P值为0.028);其它组间差异不显著。
(2)性别:组间差异不显著。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生活心理需求总分上无差异。各组均值和标准差为:男性9.89 ±3.45,女性10.45 ±3.68。
(3)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组和初中组、高中组的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03、0.000);小学组和高中组的差异显著(P值为0.007);其它组间差异不显著。
(4)婚姻状况:已婚组和丧偶组的差异显著(P值为0.000)。已婚组和丧偶组的均值和标准差为:已婚组9.576 ±3.23,丧偶组11.76 ±3.84,已婚组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高于丧偶组。
(5)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的差异显著(P值为0.009)。其均值和标准差为:居家养老10.16±3.47,老年公寓养老12.11±3.21。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社会生活心理需求高于老年公寓养老的老年人。
2.基本生活心理需求
数据表明,年龄、文化程度、目前养老方式对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影响显著,性别、婚姻状况影响较小。
(1)性别:组间差异不显著。各组均值和标准差为:男性7.77 ±2.95,女性7.27 ±2.70。女性的基本生活心理需求略高于男性。
(2)年龄:66-70岁组与56-60岁组、61-65岁组、71-75岁组、76-80岁组及81岁以上年龄组的差异显著(P 值分别为 0.024、0.005、0.046、0.010 和0.005)。
(3)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与初中组、高中组差异显著(P值为0.007、0.001),小学与高中组差异显著(P值为0.041)。其中,文盲半文盲组的基本生活心理需求最高,高中组最低。
(4)婚姻状况:组间差异不显著。已婚组和丧偶组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7.632 ±2.77、7.36 ±3.12,可见已婚组和丧偶组的基本生活需求几乎没有差异。
(5)养老方式: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值为0.000)。居家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7.88±2.76、4.58 ±1.73。老年公寓养老的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心理需求高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
3.家庭亲情心理需求
数据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对农村老年人的家庭亲情心理需求影响较大,而年龄、文化程度和养老方式的影响较小。
(1)性别: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值为0.005)。男性农村老年人和女性农村老年人家庭亲情心理需求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11.53 ±4.30、10.29 ±3.91。女性老年人的家庭亲情心理需求高于男性老年人。
(2)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
(3)文化程度:组间差异不显著。
(4)婚姻状况:组间差异显著。已婚组、未婚组、离异组、丧偶组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0.487±3.71、14.00 ±8.41、15.75 ±4.50、12.00 ±4.74。可见,已婚有偶组的家庭亲情心理需求最高,离异组最低。
(5)养老方式:组间差异不显著。
上述的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概括: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亲情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说,主要有:
1.年龄效应。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和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在不同的年龄上有显著差异。社会生活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81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最低。而基本生活心理需求是先降后升,在66-70岁最低,然后逐渐上升。这可能是农村老年人只要身体健康,即使是60岁以上仍不愿成为家庭的负担,而自食其力。到了70岁身体不允许了,基本生活心理需求才会增多。
2.文化程度效应。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和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在文化程度上有显著差异。社会心理需求和基本生活需求随着文化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升高,高中文化水平的最高,大专文化的次之。
3.性别效应。与男性相比,女性老年人更注重家庭亲情心理需求,说明女性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更重。
4.婚姻效应。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亲情心理需求在婚姻状况上都有显著差异。已婚有偶者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高于丧偶者、离异者。在家庭亲情心理需求上,离异者的亲情心理需求最低,已婚有偶者最高。这点提醒我们要关注农村离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5.养老方式效应。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在不同的养老方式上有明显差异。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其社会生活心理需求高于机构养老(含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养老)的老年人,而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则低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
老年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因此,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特提出如下建议:
政府要尽快出台、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各种权益;加大老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目前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落实,为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心理需求。
农村社区可以借鉴城市社区模式,以村小组为单位展开学科学、长见识活动。对于那些子女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的独居老年人,更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探望。村级组织可以建立子女联系卡,和这些独居农村老年人的子女保持密切联系,敦促子女“常回家看看”。
我们本次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中主要的一项需求是亲情心理需求。对此,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孙辈)均应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尤其是再婚的意愿)、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等等。家庭成员也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多和老年人团聚,满足老年人对亲情的渴望。对于常年在外工作的子女,要尽量克服多种困难,经常和家里的老年人联系,可以电话联络、网络视频、更应该返家探望。一方面使老年人感到有安全感,可满足生存需要(如,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尤其对经济不能自立的老年人;另一方面多和老人联系、团聚,使老年人心情愉快,享受天伦之乐,也是满足他们亲情心理需求,这是最大的精神慰藉。
老年人既是身心健康的对象,也是身心健康的主体。老年人自己也有很多自我调节、自我保健的好法子、好经验。可以帮助总结、推广这些自我调节的经验做法。此外,老年人要尽量使自己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适时释放不良情绪,解除压抑,使自己的心情好转。
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正在迅猛发展,建议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加强老年人心理学、老年行为学、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的建设,以更好的进行老年人研究工作,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已有的研究力量要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可以共享,好的经验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1]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 农村老龄化水平超过城镇[EB/OL].2006.02.23.http://www.gov.cn/jrzg/2006 -02/23/content_209202.htm.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14.
[3]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207-208.
[4][东德]凯勒琳·勒德雷尔.人的需要[M].邵晓光,等.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12.
[5]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79 -81.
[6]王晓瑞.养老服务机构中的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J].社会福利,2008,(3):35 -36.
[7]傅淑花.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其对策[J].江苏民政医学,2000,(2):49.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rural elderly in Fujian province
LI Chun-xian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Pension issue is not just an economic problem,but also a mental problem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Through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rural elderly in Fujian Province,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rural elderly people can be analyzed from social psychological needs,basic life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family affection psychological needs.These psychological needs have age effect,gender effect,educational level effect,marital status effect and pension mode effect.
Fujian province;rural elderly;psychological needs
C92-05
A
1673-9477(2011)03-0036-04
2011-03-21
漳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编号:SS09038)
黎春娴(1978-),女,湖南常德人,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社区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等。
[责任编辑:陶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