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文摘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文件,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纲领。
《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不断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决定》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党根据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来的奋斗任务和目标。
《决定》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在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就的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走这条发展道路,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
我国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也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坚持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摘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提出:我们要按照《决定》要求,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
第二,做到资源共享,不断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要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面向基层群众“送”文化的长效机制,切实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
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要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打造农村文化传播平台,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第四,加强投入保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向农村基层倾斜的财政政策。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是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运行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走向市场;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
二是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这方面,我们的改革力度大、成效好。一是完成了新华书店系统的转企改制。全国3000多家新华书店全部转制,走上了市场竞争的道路。二是完成了出版社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已基本转制成企业。三是报刊改革不断推进。时政类党报党刊的49家单位现已全部组建了报业集团,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是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问题。四是影视制作机构改革。五是文艺院团改革。
三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比如组建大型出版集团。重点打造三大国家级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已经在几年前组建,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前不久刚刚挂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也已于2011年7月成立。
四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内需拉动尚且严重乏力,对外文化贸易进口远远高于出口。《决定》指出要扩大文化出口,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摘自:人民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一定意义上讲,统筹不是结果,而是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产业化的支撑无疑是关键一环。
“十一五”时期,内蒙古初步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为龙头,以盟市所在地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柱,以旗县所在地及重点乡镇为支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2010年全区城镇化率达55%,比 “十五”末的47.2%提高近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区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9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两倍多。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牧仁认为:“目前内蒙古现有的城镇体系,一方面大城市数量偏少,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另一方面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存在规模小、密度低、腹地大、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问题。”
对此,今后五年内蒙古将扩大中心城市规模,积极建立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众多小城镇为依托,广大农村牧区为腹地的城镇化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杨成认为:“要积极构建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把呼和浩特和包头发展成为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要大力培育盟市所在地城市,特别是要推动这些城市的城郊一体化步伐,扩大规模。
(摘自:内蒙古广播网)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自治区明晰了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路径:一是加快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提高农畜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努力把内蒙古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是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通过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机械设备、汽车制造、零部件生产等装备制造业,加快把物流业、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更加注重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通过创新驱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自治区明确提出:培育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体系,形成若干技术领域领先优势。通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稀土、新能源、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等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攻关,努力在更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推进新产品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自:中国新闻网)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指出,今后五年对内蒙古的发展至关重要。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巩固已经形成的好的发展势头,开启内蒙古科学发展的新征程。要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协调推进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切实减轻传统农牧业对生态的影响,积极构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多极支撑城镇体系,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内蒙古建设。
(摘自:《内蒙古日报》)
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国务院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区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努力方向,为我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我区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资本和产业北上西移,为我们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将宏伟蓝图化作美好现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要以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要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保障能力,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全区经济向更高水平大展;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各项民生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使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各族人民;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和谐内蒙古建设,更好地肩负起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提高管党治党能力,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摘自:《内蒙古日报》)
刘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