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泳
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有什么区别?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地理信息来说,虽然地图本身不会改变,但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中,它所提供的服务正在逐步升级。
“地理信息测绘转型发展中,测绘的基本要素没变、法律法规没变、组织结构不需变;变化了的仅仅是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时间点变为时间段、由测绘地表形态变为监测地表变化、由提供测绘成果变为报告监测信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王春峰说,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是相对静止的,智慧城市更强调地理信息的动态化和对时空数据的表达能力。在智慧城市中,地理信息系统不仅仅提供数据采集和展示,更是实现整个系统价值的关键。
智慧城市三大挑战
“十一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为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形成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立项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目前已经从早期几个试点城市发展到遍布全国的200多个城市,湖南、湖北、宁夏、海南等省区还将数字省区纳入“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发展战略。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还纵向延伸到各行各业的应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都已经内嵌了地理信息系统。
然而,地理信息仍有空白需要填补,还应与物联网、云计算进行更紧密的融合。8月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展研究中心“智慧中国”课题组对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调研发现,许多物联网示范应用尚未融入测绘地理信息的空间显示、智能分析和管理功能。比如,在水生物疾病远程会诊、水质在线监测等的数据分析与管理中,大都还基于数据报表或文字信息,并未加入地理信息元素。
此外,即便是地理信息应用得比较深入的领域,跨行业之间的信息交互也并不充分,难以让信息综合产生更大价值。
一方面,物联网使自动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加,从信息洪流中筛选有效信息必须让信息有序化,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赖地理空间系统,作为有可能让系统之间“对话”的基础架构。以北京市政务信息图层共享服务系统为例,它免费向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开通共享服务,整合航空及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供医疗机构、科研院校、体育场馆等几百个图层信息,极大增强了共享交换平台的共享服务能力,是全国首个在超大型城市内实现网络环境下跨行业、跨领域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的系统。
而另一方面,强化行业间的合作,还必须完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地理信息标准化,为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提供地理信息资源的支撑。
为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展研究中心指出,智慧中国对地理信息带来的挑战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生产模式的挑战,由于智慧城市对地理信息的集约性、现势性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建立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模式;二是对内容的挑战,仅仅依靠原有的地理信息数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还要生产更多数据,加工具有智慧功能的地理信息;三是服务形式的挑战,单纯的数据提供已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在整个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后,更多提供平台服务,包括网络服务和定制服务。
从地图到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在第一阶段仅仅是提供可视化地图;在第二阶段是与智慧城市的各项业务相容,比如城市管理、商业分析等;第三阶段,地理信息将支持顶层决策,而这也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真正“智慧”的要素之一。
对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表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智慧”就是要洞察城市的强项和弱项,明晰城市发展的方向。而“测绘在其中要承担的,就是先让地理空间智能化,以帮助决策者进行科学的决策”。
据了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对此已经开始做战略层面的布局,值得关注的是“地理国情监测”和计划推出的“测绘地理信息云”。
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在《人民日报》上刊发署名文章,称地理国情监测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有效途径。地理国情是空间化、可视化的国情信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等为基本内容,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做出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和描述。
而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应注重结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平台为专业用户提供调用平台服务的浏览器端二次开发接口,开发适应各行业地理国情监测需要的应用系统,构建如综合防灾减灾、电子政务和社会经济信息统计等方面的专题地理信息服务。这也是测绘地理信息云能够重点解决的问题。
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柏玉霜表示:“云计算创新平台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承担着大量的数据存储与及时处理工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并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建立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云中心,使我们能够在有限的资源积累下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再到智慧中国,地理信息一路辅佐,从底层架构到上层智能分析,逐步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也迎来了一个科技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