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
时下,每个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而每张“名片”都似曾相识。
“低头是铺装,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这句顺口溜是老百姓对城市广场千篇一律样式的幽默描述。在许多城市,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对面通常是一片大广场,广场四周坐落着博物馆、会展中心、图书馆等建筑。而在这些同质化建筑拔地而起的背后,城市原有历史风貌被破坏。
薛松林老人每天接送6岁的孙子上幼儿园。一路上,很多原来给人步行、骑自行车的地方,如今都停满了汽车,行人被逼到马路上。
老人觉得,这些年来,他生活的城市里给有钱人消费的豪华场所越来越多,理个发五六十元,洗个澡一百多元,以前家门口就有的理发店、澡堂子却越来越少。孙子上的是一所“双语教育幼儿园”,每个月光学费就要四五千元。老人告诉记者,一家人现在已经开始在为孩子上小学犯愁,要想上好一点的学校,花费可不少。
在不少城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行业都出现了高端化、贵族化的倾向,甚至到公共体育馆打场羽毛球也成了高消费行为。
22岁的刘文雄,10多年前跟着父母从河南农村来到北京,在北京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我应该算半个北京人吧,在这儿生活了十几年,眼看着北京变得越来越好,但好像跟我的关系不大。”刘文雄说。他户口在老家农村,在北京没有社保,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甚至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
刘文雄的话道出了许多普通人的感受。城市越来越漂亮,但不少人的生存、发展空间却越来越狭窄。偌大的城市,可以摆下无数高楼大厦,却难摆下一些菜摊。
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决策者有必要想一想,城市化究竟是为什么,究竟应该走怎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