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水九十年

2011-12-25 10:56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1年27期
关键词:中流西柏坡斯诺

中流击水九十年

人类历史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所有的发现,都起源于好奇。

76年前,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把好奇与困惑的蓝眼睛投向了一支正在中国偏远的西南地区翻山越岭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正在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

斯诺发现红军后,对这支军队分外感兴趣,他想弄明白,这支部队为什么在中国版图上进行如此漫长的迁徙;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高擎红星,已经走了一万多公里。

为了探明真相,斯诺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层层封锁,前往这支队伍最后的驻地陕北走了一趟。站在将士们中间,他的高个子和高鼻子都十分抢眼,不太协调。

斯诺把带着红星的八角帽,戴在刚刚结束长征的毛泽东头上,并为毛泽东拍下了一张照片,配发在《密勒氏评论报》题为《毛泽东访问记》的新闻稿里,图片的注解是:他的名字叫毛。

此举像一枚巨型炸弹,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世界。从此,中国共产党人首次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也许,在世界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当他们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报道时,这个怀揣神圣使命的政党已经在中国大地艰难而执着地奋斗了14年。

在今天的繁华与喧嚣映衬之下,上海望志路树德里106号那栋石库门式小楼、浙江嘉兴南湖上那艘老式游船,也许显出几分孤寂与缥缈。但是,如果将历史推回到整整90年前,正是在这里,3名教师、5名学生(其中2名中学生,1名留学生)、5名媒体从业者,代表当时57名中国共产党员,他们不是权贵,不在社会高端,没有资源,更没有后台,他们凭借理想、热情与坚持,揭开了中国近代史新的篇章。

62年前的1月1日,新年的太阳,升起在河北平山县一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子里。

节日之前,毛泽东亲自撰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被送到了《人民日报》编辑部里。这一天,它气魄宏大地发表了,宣告:“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时隔半个多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如虹气势,在这张发黄报纸的第1版上依然跃动着,撞击着读者的眼球。

西柏坡,这个隐藏在太行山里、从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庄,任何时候都可以豪迈地宣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33年前的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室外寒气袭人,会议大厅内却暖意融融。回忆起这次被称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会议,当时一位来自浙江的与会人士回忆说,“感觉经历的就像战争年代一样,是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会议发言的简报约150万字,相当于一部半《红楼梦》,两部多《三国演义》,这也让现在的人们津津乐道。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画卷。正如本刊参与“纪念建党90周年‘重返革命老区’系列报道”的记者们,在韶山、百色、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采写时的共同感受:90年来,在与历史风浪的搏击中,中国共产党日益成熟、强大,不仅改变了一个古老民族沉沦百年的命运,还将一个文明古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道。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这艘巨轮将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中继续劈风斩浪、稳健前行。

陈文波

猜你喜欢
中流西柏坡斯诺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中流击水——《马祥根传》选读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咏江石
刁晓峰 中流砥砺方尽兴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风雨西柏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