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阳
数字让我们格外敏感
□ 潘 阳
年复一年的“天价墓地”报道,一度使公众深患“死不起”的忧虑,在刚刚过去的清明期间,墓地又深陷“20年使用期限”的争议漩涡。4月4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提法存在误区,墓地使用期限与其土地性质和使用年限有关,一般为50年或70年。公众才长舒一口气。
由于数字引起的围观比比皆是,对于数据的争论一直也没有断过。因为看不清真假,不知道该信哪一个、不信哪一个,于是乎,有人拒绝相信任何官方统计数据,而有人专门挑对自己有利的数据。
北京市财政局公布公车数量,有零有整——62026辆,引来广泛关注和不少疑问。4月4日《新京报》报道,有网民指出,按照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减去私家车数量的算法,至少为70万辆。关于北京公车的数量,公众的猜测居然和官方的数字相差10倍之多。网友的推测有中非论坛时期的报道为证,北京市公布的结果来自于财政决算汇总,双方似乎都有理有据。到底哪一个更正确?其实两个数字都对。之所以相差悬殊,在于统计口径不同。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可回避。统计数据打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总是拿统计数据来回避和粉饰现实。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有大量的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及外省市驻京单位,这些单位的车辆显然不在北京市财政局的账面上显示。公车数量作为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差距悬殊的数字并存,可能会给公众造成被愚弄之感,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北京的交管部门是不是也应该像东莞统计局一样站出来说句话呢。
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广东东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官方网站发布一份《2010年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对比三年的工作报告发现,三份报告提及的数据完全相同,2010年报告与2008年报告几乎一字不差。
对于这一事件,东莞市统计局新任局长陈锡稳回应说,对“乌龙报告”事件非常重视,要求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坦承“这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误”。
一句“这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误”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厘清统计数据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计业内外人士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一份政府信息公开报告,不是契合时代脉搏与发展方向的数据报告,试问当地政府是拿什么指导工作的?
频发的数据失真、数值失信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我们对形势的判断,让我们越来越读不懂。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调侃,“当不少民众惊呼这是一个‘想当房奴而不得’的时代,统计数字却显示房价同比只上涨了1.5%;当众多家庭主妇觉得一些物价上涨犹如狂奔的兔子,统计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却像一只不紧不慢的乌龟。”公众甚至对物价、房价、公车数据带来大相径庭感受已经有了很强的免疫力。各种名目的统计数据不仅没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精确、更便捷,反而常常让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怀疑自己的感受是否太“非主流”。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数目字管理是贯通一个社会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载体和工具,能否用数目字管理是判定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标志。而我们需要的也正是不断净化和排除干扰的统计数据。
在网络时代,任何官方的统计数据都有可能被放在公众视野下反复审视,失实的数据再也不那么容易瞒天过海。当数据失真成为常态,势必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甚至引发信任危机。这方面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大跃进”时期虚报粮食产量之祸。除了反映某个时期的情况之外,数据统计还承载着记录社会变迁的历史使命。因此,从事数据统计工作理应具备做“史官”的道义感和责任心,此刻唯有忠于数据,将来方能还原历史。
□ 编辑 潘 阳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