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专家门诊像赶庙会

2011-12-24 00:00:00陈芷若
大众健康 2011年8期


  看到《大众健康》杂志2011年第4期“到北京看肺癌应用攻略”一文,提到北京许多三甲医院每位专家一个上午看30~40个病人,专家门诊给病人会诊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特需门诊20~25分钟,颇有感叹。
  
  感叹之一:国内外的差异
  一些从欧、美、澳留学回来的医师介绍,那里一位医师每天接诊病人都在10人以下。那种扎堆看病,门诊像赶庙会那样的情景是不会看到的。
  
  感叹之二:退休前后的差异
  从我退休前后看专家门诊的亲身经历,深深感到以前对病人的诊疗是该心怀歉意的。以前,由于我所在的医院是1947年建立的国内第一家专科医院,病人很多,一个上午的专家门诊至少在15人以上。由于神经科的检查很费时,因此看门诊犹如打仗似的,拖班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去保证细致地询问病史和全面地体格检查。退休以后,我在外地医院神经内科上专家门诊,一个上午看病人很少超过10 人。在河南一个医学院的附院,那里的神经内科主任朱博士把我的接诊人数每天限为10人。他要求的是诊疗质量。
  由于退休后的专家门诊容许有较多的时间去详细询问病史,有较多的时间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因此退休后明显感到,有很多疑难病人都能很快明确了诊断,其中有不少是还是罕见疾病;还发现到病人的治疗效果亦有了提高。究其原因是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有了进步,因为我有时间对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做了详细的介绍。再如许多神经症病人,由于心理上的认识误区的消除,最终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这得益于做心理疏导有了时间保证。
  
  感叹之三:病人就诊,看庙不看菩萨
  有几年,和省内水平最高的一位神经内科主任搭班,每周交替去一个地级市专科医院开展神经内科门诊。我们每周看的病人总数,还没有当地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其中许多神经内科主任是曾在我院进修的)两个半天看的多;,然而,这些综合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常常在下午下班前,请我们去会诊。从这里可看到,在病人眼里,老师的吸引力不如学生,因为病人相信的是医院。就是说,病人相信的是庙,而不是菩萨。
  
  感叹之四:病人就诊的赶集心态
  病人往往认为,某医生的的病人多,肯定医术高明,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有些医生病人多,确实是他为病人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有些医生并非如此。有一个大医院的一位年过九旬医生的门诊,病人天天都是排长队。这个医院外科几个恢复期的住院病人,出于好奇心,就去观摩他的看病过程,发现他还在给病人搭脉,助手已把处方交给病人了;还有一次对病人交代:“只能保左眼,弃右眼”。病人听到后大声哭泣地说:“我完了,原来左眼看不见,现在那好好的右眼也保不住了”。
  某地一个医院有个主任上专家门诊,都要等待护士报告患者候诊人数达到一定数目后才到诊室,这种人为地制造人气旺盛的招数,确实为他增加了不少病人,但是这些肿瘤病人,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感叹之五:专家资源在浪费
  在三级医院专家门诊看病的病人中,至少有一半的病人,在基层医院和二级医院是完全可以解决问题的,而且,对于那些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基层医院和二级医院医生的水平,并不逊于三级医院的专家。
  现在,这些在基层医院和二级医院都能解决问题的病人,大量地涌进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使专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处理那些疑难杂症,因此专家门诊的作用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先要树立冷静和理智的就诊思想,不要哪里人多就往那里跑,看病不是赶集。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到基层医院和二级医院看病。一些疾病的恢复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如果需要到三级医院看专家门诊,千万不要到那些不限号的医生那里扎堆看病。因为这些专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他的诊疗质量。
  现在,不少医院为了提高和发展,聘请了许多三级医院的退休专家,其中不少还是国内和省内著名的专家。因为庙小,这些医院病人量不多,专家就有足够的时间为你看好病。当然,亦有一些名不副实的专家。所以,应该对于这些专家的底细先做调查,最好是向当地从事该专业的医生那里了解。在专业圈医生中得到的信息,比网上看到的要可靠。因为有水平的医生,都有很多专业成果在专业杂志上交流,从事该专业的医生就可以藉此对他的技术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