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学术打假

2011-12-24 00:00:00刘亮
今日文摘 2011年9期


  如今,“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遇袭事件正炒得沸沸扬扬,案件的告破让人暂时松了一口气。近年来,随着学术界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一些正义人士毅然挺身而出与之战斗。其实,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学术打假人士。
  混淆“公”“王”之分
  西汉文学家刘歆批注《尚书》时,在说到西周时期周公旦摄政辅佐幼主一事时,对周公旦同时使用了“公”与“王”两个称呼。若不深究,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1000多年后,痴迷训诂的清代学者宋翔凤却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刘歆在造假。
  在商周时期,“公”与“王”有着严格区分。当年周公旦辅政是因为周武王刚驾崩,武王之子成王年幼,政局不稳,当成王长大后,周公旦便将大权还给了周成王。所以,忠心耿耿的周公旦只能被称为“公”,而决不能称为“王”,否则就有篡政之嫌。
  其实,这并非是刘歆的笔误,而是有意为之。因为刘歆当时正是王莽麾下的红人,而企图篡汉的王莽曾自比周公,于是刘歆故意混淆“公”与“王”两个字,为自己的主子王莽篡位制造舆论准备。一字之差,包藏着王莽篡汉的祸心,刘歆遂成了王莽政治阴谋的追随者。王莽篡位后,刘歆深陷政治漩涡不能自拔,这也是这位国学大师受到后人诟病的重要原因。
  改动经书署上自己名字
  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宦官专权。由于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了纰漏,部分读书人作假蒙混过关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他们铤而走险,贿赂朝廷大臣,将一些经书上的文字稍加改动变成自己的意思,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了权威。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义愤填膺,向皇帝建议打假。文学家蔡邕等人还为此提出了打假建议:从源头上入手,刊定各种典籍,以减少作假的可能性。汉灵帝采纳了,很快就召集一些有名的大儒着手规范各类经书典籍,并刻于石碑之上,公布于天下。
  乾隆诗作多为他人代笔
  清代的乾隆皇帝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人,一生痴迷于写诗,总共留存四万多首,然而质量上乘的却寥寥无几。其实,乾隆的许多诗作都是他人代笔的,一些质量不错的诗作也多是御用文臣润色过的。其中大学士沈德潜的功劳最为突出,因此他生前备受乾隆宠爱。
  沈德潜死后,其门人整理他的作品时,把他为乾隆代写的诗也收录了进去,这让乾隆恼羞成怒,下令“削夺所有阶衔祠谥,并仆其墓碑,以为众戒”。可见,学术造假这种事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我们或许也就不难理解,方舟子先生为什么挨打了吧。
  (刘翁荐自《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