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桦,戈佩贞
(1.福建调查总队 福建福州 350003 2.宁德市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安 355000)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为全国茶叶主产区。但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3~6月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而在7~9月干旱缺水,且气温过高,作物易遭受旱热危害;尤其使茶树夏秋梢生育受阻,轮次减少,品质下降。如能及时供水,使茶树植株体内获得充足的水分,新陈代谢水平增强,促使新梢生育旺盛,就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优质的鲜叶原料。
现代茶园水分管理技术表明:灌溉可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中的水分因子,是取得增产提质的积极措施,尤其是先进的喷灌技术。在喷灌“雨雾”的笼罩下,降温增湿,创造了一个凉爽湿润的适生环境。湖南洣江茶场的试验表明:在自流灌溉情况下,灌溉比不灌溉的夏秋茶分别增产48%和87.2%。茶园旱季时每隔一周喷灌一次,每次每亩喷灌10~15 m3水或每隔2~3 d喷灌一次,每次每亩喷灌5~6 m3水,增产幅度可达该季的50%甚至一倍以上;而且对提高新梢嫩度和有效化学成份含量效果明显。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试验表明:经喷灌以后,新梢持嫩性好;表现在粗纤维含量减少而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提高(见表1)。另浙江余姚茶场的试验也有同样结果(见表2)。
表1 灌溉茶园鲜叶化学成份分析
表2 灌溉对茶叶化学成份的影响
图2 灌溉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灌溉能提高茶叶品质的原因,主要是茶叶获得水份后,过氧化氢酶等酶的活性增强(图1),有利于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进行,与品质有关的化学成份含量普遍提高。另据苏联MA包库恰瓦的试验证明,灌溉可提高芽叶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这说明茶叶喷灌有利于红茶品质的提高(图2)。
如上述喷灌使茶叶增产提质,被列为茶树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既具有节约用水,保持水土和优化土质等积极意义,同时也可与叶面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结合进行。说明喷灌具有颇多应用价值,在生产上已引起各地的重视和广泛运用。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省重点产茶区的国营和乡镇茶场就有建立起茶园喷灌设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因耗资大,喷灌设施未能达到应用效果而渐被放弃,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我省茶叶种植基地大多依山而建,兴建喷灌水源往往要从溪涧通过1~2级甚至3级抽水,通过管道输送至茶园顶部的蓄水池,而后通过自压或加压分片灌溉。工程造价高,使用维护成本大,通常使用一次就得进行设备维护;如 1979年国营福安高坂茶场喷灌,需将溪水经两级分段抽取后送至150 m高的蓄水池,使用成本高。
茶园灌溉主要是在夏伏季节干旱缺水造成茶叶减产降质或茶树接近枯死情况下使用。八十年代初期试点喷灌工程大多设计为固定式喷灌,每个喷头辐射半径25~30 m,每亩用水量10~15 m3,用水量大,而此时又正逢枯水季节。
从各地所建喷灌设施来看多数存在按部就班设计,如福安高坂茶场,政和稻香茶场,永安云峰茶场等地均从溪河经过多级抽水,灌溉工程耗费巨资,八十年代初期每亩平均造价达 2000多元,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所谓生态茶园基地,是指在保护原生态环境和标准化设施基础上,做到茶、林、草、路、水、肥、保等综合设施配套。基地茶园建设按张天福先生的“梯层等高表土回沟条垦法”的理论开垦种植,实施茶园无害化管理。如上述茶园为达到高稳产优质,认为有必要建立茶园喷灌设施。笔者结合实地工作和多年来产区调查资料总结,认为现代喷灌应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水利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喷灌设施,确实做到投资省,见效好的理想效果。
3.1 利用附近水库,在水库出口处增设水道,并修建蓄水池进行喷灌。设备简单,能借水行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1986年建瓯徐墩茶果场100亩园地,仅耗资5000元,平均每亩50元,当年见效,仅一年收回成本。
3.2 利用当地水渠、抽水站等当地原有设施,或自来水的水流经过处的地段,开挖渠道或接通水管进行喷灌。多数是移动式的。如 1983年前后建瓯桂林村茶果场、福安农校教学茶园均采取这种设施,建立喷灌每亩耗资仅 60~70元。当季见效,当年收回成本。
3.3 利用当地高水位水源。如将后山山涧流水引向前山,进行自流式喷灌,仅仅需要建立一个蓄水池,以自压方式就能辐射全园。这种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建立喷灌设施的优点是节省能源和投资,永安云峰茶场的地势条件可采取这种方式。
3.4 科学利用水资源。如果是紧靠河水旁开垦的茶叶基地,即可利用离水泵设计成固定或半固定式喷灌装置。扬程虽高也只需一级抽水即可。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现有水利资源的利用率;建议采取小型微喷方法,这样不仅能减少大口径管道辅设,降低投资,又便于在使用中更好管理,分组分片使用,达到节约用水目的。如建瓯凤山茶场 1984年建设时,每亩耗资800~1000元;福安坦洋茶场、福安兴旺茶业公司穆云茶叶生产基地,福安天香茶业公司茶洋生产基地等地 2005年前后修建的喷灌装置,每亩也只需 1000~1500元。他们在设计上的合理性也值得借鉴,这些喷灌设施仍然使用至今。
3.5 如果是在平坦地或石块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则可修筑长水渠道和水池,引用溪水进行移动式喷灌。如宁德霍童邑板村、兴贤村的240亩平地茶园即应用这种喷灌设施的;1982年当地仅投资2万元,平均亩仅耗资80元,经济效果好。
除此,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为求一举两得,在山顶蓄水池上筑起凉亭楼阁供游览或美化环境;这样做,常由于动力装置的震动,将蓄水池震裂造成漏水,应引以为鉴。
[1]陈哲思.茶果场因地制宜建立喷灌设施 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探讨[C].宁德:宁德地区茶机学会会刊,1991.
[2]庄晚芳主编.茶树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