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旭文
油企哭穷 补贴“犯困”
□ 沈旭文
三大石油公司2011年一季度财务报表齐集亮相。石化双雄双双狂赚的消息,使前不久中石化高层那一番“因政府调价不到位,每炼制一桶油亏损20美元”而“痛心疾首”的表态,凭添几分黑色幽默。不过在公众看来,石化巨头们大获其利却又大肆哭穷的“深情表演”在近些年屡次上演,恰恰折射出我国石油行业传统补贴机制深陷困局的尴尬处境。
为避免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冲击,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并未与国际油价建立起直接挂钩的联动机制。为保证炼油厂的正常运营,国家也会向作为国内汽柴油主要生产者的大型国有炼油企业提供专项财政补贴。
然而,国际油价上涨对于国有石油企业的影响,从原先单一导致成本压力,演变为了勘探开采和运输销售获利上升而炼油化工遭受亏损的复杂局面。而且随着相关石油企业海外业务拓展及全社会石油消费量提升,国内炼化部门因原油价格上涨而遭遇的损失,已远远低于勘探开采以及营销部门的新增利润。在此情形下,国有企业炼化部门的正常运营压力已经完全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利润分配加以解决,石油补贴机制存在的必要性已不复存在。
不仅如此,石油补贴的存在甚至进一步加大了石油企业“哭穷”而推动国内油价上调的动力。对于国内石油企业而言,国内油价始终不可能调至与国际油价持平,因此国内油价上调,则石油补贴依然会存在。而国内油价如果无法上调,石油企业在“哭穷”之后,也可更理直气壮地要求国家加大补贴力度。有鉴于此,要杜绝石油企业的“哭穷”闹剧,石油补贴机制就应从目前的补贴国有炼化企业,转变为直接补贴终端消费者,从而真正使补贴机制达到平抑油价的根本初衷。
□ 编辑 潘 阳 □ 美编 阎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