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通达圣境 品质高贵无比

2011-12-23 01:35卫健
现代青年·细节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金陵书画文化

卫健

据史料记载,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0年,楚威王灭越后,就在今天的富贵山上建了一座城邑。那时紫金山叫作金陵山,周围的小山都没有山名。楚邑建在富贵山上,而富贵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

金陵自古出高人。记者认识的那位老画家正是住在南京的富贵山上,今年已是83岁高龄,他整天在家画画,从不和老伴多说话,他的老伴索性也动起了笔一同搞书画创作,20多年了,老俩口形影不离,在这座山上习字作画,日子过得非常快乐而滋润。时间久了,周围的人们和圈内人士纷纷前来拜访,并常邀他下山,有的請他作画写字,有的请他看画指点迷津,有的请他为老年书画爱好者讲课。据说,他曾在南京军区老首长书画班授课长达十年之久……总之他和老伴过得很充实。记者是在一次大型笔会上认识他的,他叫刘仁通,人称“金陵一枝梅”,也是“金陵八痴”之一。

刘仁通出生于1930年秋月的浙江省景宁县一户农民家庭。曾就读于当初名叫浙江处州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后入伍参了军,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和锻炼,在部队一直被重用,最后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当教授,直至离休。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理事,江苏扬子书画艺术学院、金陵老年大学教授和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奥林匹克书画院荣誉院长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注重气韵、意趣,具有时代气息。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获30余次大奖,其中获全国和国际金、银、铜奖9次,并在全国第二届“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大展赛和国际第五届书画大赛中获奖。离休后的20余年里,师从著名画家、教育家谭勇教授等。他的作品扎根传统,来自于生活,外师造化,朴实无华。擅长画梅,有“金陵一枝梅”之誉。所以,他所作的各种“梅雪”画作品被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南京周恩来纪念馆、银川美术馆、中国长城博物馆、新加坡美术研究院等30多处展览馆收藏,并作为礼品传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他的国画作品《喜上眉梢》、《香雪海》、《喜迎新春》、《松鹤图》被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书画家大词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50余部典籍。作品还被《中国美术报》、《解放军报》、《华东旅游报》、《扬子晚报》等70余种刊发表过100余幅,在国内成功举办过4次个人画展,出版过《刘仁通画集》。

金陵文化从地域属性而言以南京为中心,内涵包括近五千年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金陵文化起源具有明显的吴文化特征,吸纳了吴越文化的细腻柔美的风格;从历史演变过程来看,西晋、隋朝、南宋北方文化三次大规模的南移使南北方文化交融, 从而金陵文化也吸纳了中原主流文化的粗犷蕴意,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版块。王朝空间礼制观念促使金陵文化与政治文化相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则造就了大量的著名书画巨人, 如历代书画名家“元四家”、“明四家”、“吴门画派”、“金陵八家”、“杨州八怪”等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名家;还有,书画名家组合莫过于明代“江南四才子”——唐寅、文徵明、祝枝山和徐昌谷子。更有,元代大家赵孟頫临摹王羲之的一件《兰亭集序》颇引人注目。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赵孟頫才华横溢,在中国绘画史、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儿子王献之誉满古今,出生于南京乌衣巷王氏的高门大族;清朝的秦大士,江宁人,双料状元(文状元、武状元),著名书法家,乾隆二十七年,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江南的花鸟画始于南唐画家徐熙,他是南京人,创立了“水墨淡彩 ”的风格;五代、宋初画家巨然,江宁人,善山水画,与董源“淡墨轻岚”为一体,画史并称“董巨”;现代江苏书坛,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四老”的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肖娴,其中林散之是南京江浦人,胡小石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南京。林散之的书法名重当代,尤以草书成就最著,有“草圣”之誉 。

以上这些人物所组成的历史,这就是金陵的传统文化。

如今在南京,又出现了一个“金陵八痴”的书画小群体。据有关资料显示,“金陵八痴”是一批长期痴迷于书画,有智慧、有实力、有爱心的老艺术家群体。这个群体的自然组合,应归功于江苏扬子书画艺术学院的成立,1992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该艺术学院急需一批资深的艺术家当教授,于是他们被纷纷聘请为该学院的客座教授。其中有画虾技法勇于创新,唯一在国内外举办百幅虾画的军旅画家,人称“江南虾王”的张锦炎;融隶、篆、草、楷、魏碑于一体、隶书创新成一绝,雅号“五味隶书翁”的戴登科;师从吕凤子,六十余年钻研国画,被媒体誉称为“金陵鹰王”的徐阑湘;一笔画鱼、造型优美、动感性强、质感晶莹,世称“金陵画鱼人”的丁常容;主攻写意花鸟,笔下牡丹华丽富贵、婉媚多姿,享有“金陵牡丹戴”之称的戴倚山;构图奇险、设色大胆、寓意深邃的山水画家古雪中;书画兼长、尤擅画马,被誉为的“金陵画马人”的王正禄等。

这些老艺术家,不仅画艺超群、各怀绝技,而且人品高尚、广洒爱心。长期以来,“金陵八痴”热衷于义卖、义举,学雷锋、助残疾、敬老人、抗非典、援灾区、慰边防……每个场合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这批平均年龄74岁老艺术家们,在许多年里,就捐资近百万,捐画近千幅,爱心温暖各阶层的无数人们。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不顾年老体弱,也不管风吹日晒,数十年坚持不懈地开展书画爱心活动,与如今那些崇尚虚名、注重实利、心浮气躁的艺术家相比,他们更可爱、更可敬。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今天更需要像他们这些德艺双馨艺术家来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而“金陵八痴”中排行第一、被誉为“金陵一枝梅”的刘仁通,就是这“八痴”中的老大。他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刘仁通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从不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也许这就是他的绘画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吧。也正因为他的大气大量而被艺术界人士尊称为“八痴”元老。他曾发表过重要论文无数篇。他在《浅谈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一文中认为: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是对立统一的辨证的关系,是源与流、本与木的关系。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如果不继承传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发展创新就会出现僵化和停止,就会失去它耀眼夺目的光彩,艺术就不能发展,就没有生命力。老画家刘仁通在《对中国画创作目标和鉴赏标准的探讨》一文中强调:中国画是以“文房四宝”为主要工具,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瑰宝,用好它是很难的。所以,你所创作的每一幅作品必须达到“六美”。刘仁通认为的“六美”即是:“立意美、构图美、造型美、笔墨美、色彩美、题款和钤印美”。谁做到这“六美”,谁的作品就是正规的。

记者在和他聊天时就讲到关于国画理论和作品好差的品评标准上,刘老非常认真地说:“我在长期的讲授中,十分注重‘六法论。他认为六法论(气韵生动:指画一张画的总体感觉生动与否,系画之魂;骨法用笔:指中国画的用笔必须有骨力,所谓笔力遒劲是也;应物象形:写形、造形;随类赋彩:着色要分类别甚至要分季节及气候条件;经营位置:构图;传移模写:写真)对中国现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所以,我在长期的绘画创作中得出了我的‘六美 原则。”

记者问:“你的梅花为何画得如此令人喜爱?”

刘仁通老先生回答说:“我十分喜欢梅花, 喜欢它的铮铮铁骨和傲不骄人的品质,特别是它的宁断不屈、任压不服的精神时常令我振奋不已。‘梅、兰、竹、菊是花鸟画中的一部分,历来被人们称为‘四君子。梅花玉骨冰肌,香有韵,清耐寒,铁骨铮铮,怒放于冰雪之中,颇有不畏强暴的正人君子韵,是贞洁高尚的象征。我画梅花时,经常把勾勒着色和勾勒不着色、色点花和墨点花等多种表现手法有机结合,巧妙地运用其中,使作品达到似真非真的效果,看后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画梅不但要画它的形状力度,更要画它的内蕴和含意,巨幅整株也好,折枝小品也罢,必须匠心独运,并且无论采用何种作法,都是把梅花的精神表现出来为最终目的。”

听了刘仁通老先生的话,再看看他的作品,的确让人回味无穷。他的画风贴近时代,高扬个性,以意造法,生动无比,无处不在的飘逸豪迈之气时不时飘流进你的心窗,严然有股超凡入圣的气韵透渗于你的心灵深处。风致错落的笔法和严实自然的墨韵,着实体现出刘老先生的理想风格,这正是一个画家的学养及灵性的体现。

猜你喜欢
金陵书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谁远谁近?
《张祜 题金陵渡》
小小书画廓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