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 “感谢病人”

2011-12-23 14:04:35文/丘
中华魂 2011年2期
关键词:医生病人

文/丘 生

有感于 “感谢病人”

文/丘 生

上海医生、“两院”院士、90多岁高龄的张涤生荣获“光华奖”后感言:“这是对我近70年工作的评价,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尤其感谢病人给了我机会和挑战。”

张老先生这句话虽然说了已有些时日,却一直在我耳边回旋,难以忘怀,心里总想说点什么。医学界人士知道,张涤生可以说与我国整复外科同步前行,一起走过半个多世纪,从重建颞颌关节到再生食管,从治疗颅骨暴露坏死到挽救胸骨破裂心脏外露,一项项首创治疗在他手里实现,令全世界同行刮目相看。他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及上海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26项,发明奖1项,对他颁发 “光华奖”是理所当然,名副其实的,绝不像时下有些地方的表彰,滥设奖项,虚报冒领,水货太多,纯属自己拿自己开心,自己给自己颁奖,自娱自乐而已。张涤生获得殊荣,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均在情理之中,树高百尺总有根,水流千里总有源,但他“感谢病人”一说则似乎有些另类,令人耳目一新,引发颇多感想。

众所周知,人只能是一生一世,有些人宣传的生命轮回是根本不存在的。按常理,医生给病人看好了病,尤其是攻克了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挽救了本认为是无法挽回的生命,病人及其家人会感恩不尽,说不尽发自内心的感激之词。张涤生却一反常规,特别强调要 “感谢病人”,标新立异,当然会语惊四座。

细思之,张涤生的感谢不无道理。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从病人角度讲,感谢医生天经地义,从医护一方看,实践出真知,病人为医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医生从若干病例中总结经验,成熟医术,方能成为一代专家、学者,大师。这样来看,医生感谢病人也就无足为怪了。

遗憾的是,由于眼光问题,现实中有不少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把个人的成功完全归结为个人奋斗的结果,并且习惯于把自己扮演成救世主,当然也就只有居高临下的施舍之意,毫无仰望回报的感恩之心了。生活中一些矛盾、问题、冲突的根源恐怕也就出在这里。倘若我辈都能像张涤生那样,领导者能感谢老百姓,交巡警能感谢驾驶员,营业员能感谢消费者,老师能感谢学生,导游能感谢游客,我们社会的和谐度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校园惨案、连环跳楼之类的恶性事件自然也就大幅度减少了,我们的家园自然会像多少年前一首歌唱的那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感谢是一种礼仪,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与人的素质有关。有些店家虽然高悬着“宾至如归”、“顾客是上帝”的匾额,张贴着“大减价”、“大出血”的广告,站立着满脸微笑,满口“欢迎”的迎宾小姐,但对顾客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笑里藏“刀”,这里当然不存在什么感谢,有的只是欺骗。张涤生老人之所以能对病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感谢,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着丰富的见解,深刻的感悟。这是他毕生学而不厌,净化灵魂,“吾日三省吾身”的结果。

“感谢”事关稳定、和谐与发展。就社会而言,要让人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除要鼓励人们修身养性,自我觉悟之外,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与激励。比如,表彰先进工作者,选拔领导干部,都要把是否具有感恩之心作为考察考核的重要指标。倘若一些人唯我独尊,鼻子朝天,目无大众,他就是本领再大,实绩再好,恐怕也不能轻易让他披红戴花走上领奖台,更不能让他们随便走进党委会议室,因为他们这些人迟早是要坏事的。

我在想,是否可以把感恩理念写进小学生课本,写进市民手册,写进国家法律,明确为我国公民的义务和权利。

猜你喜欢
医生病人
听医生的话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安徽医学(2022年3期)2022-03-22 09:17:36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肝博士(2020年4期)2020-09-24 09:21:36
会拔牙的“鞋医生”
医生
小太阳画报(2018年3期)2018-05-14 17:19:26
望着路,不想走
文学港(2018年1期)2018-01-25 12:48:30
病人膏育
故事大王(2016年4期)2016-05-14 18:00:08
曲美他嗪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NT-proBNP、MMP-9、MPO的影响
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