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之盛 似兰斯馨”
——陶铸情系广西桂林

2011-12-23 14:04黄禹康
中华魂 2011年2期
关键词:陶铸生产队广西

文/黄禹康

“如松之盛 似兰斯馨”
——陶铸情系广西桂林

文/黄禹康

陶铸在建国初期和 “文革”前曾多次到广西桂林调研、蹲点。他办事果断,雷厉风行。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他关心群众生活疾苦,注重经济建设。他谈吐坦诚,笑声爽朗,动作敏捷。这一切都在广西桂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桂林人民心目中,陶铸正如他女儿陶斯亮在一篇文章中所称颂的那样: “如松之盛,似兰斯馨。”

肩负领袖重托深入匪患区带领军民清匪反霸建新政

1949年10月的桂林,秋风萧瑟。在衡宝战役中受到沉重打击的白崇禧,在白公馆内召开了一次桂系军阀党政军高级要员会议。会议决定将全广西划为六个军政区,实行总体战和 “一甲一兵一枪”的战略战术,誓与共产党打游击战,以作最后的顽抗。会后,在全地区纠集流氓地痞、散兵游勇及惯匪等,组织起110股约3万多人的土匪武装。在解放初期,这股政治土匪抢劫群众的耕牛、财物,杀害城乡干部及其家属,伏击和攻打我解放军下乡工作队以及乡、区、县人民政府,气焰十分嚣张。如1950年1月25日到28日,前国民党桂系军阀第七军中将副军长钟祖培集中土匪3000余人,长短枪2460支,攻打恭城县人民政府,杀害解放军指战员、地方干部达143人,在县城洗劫商店59家,损失旧币3.28亿元 (折合人民币3.28万元)……有关匪情的紧急报告不断地从桂林报到北京,呈送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

面对这种严重局势,毛泽东在很短的时间内,曾经接连两次亲自起草电报,严厉批评了在1950年最初几个月内广西剿匪工作上的不力,明令广西省委、广西军区领导立即向中央作出检查。1950年11月14日上午10时,毛泽东第三次发出急电。这个急电是直接发给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陶铸的,电文如下:

陶铸同志:

为了防止台湾蒋军可能会乘机向我广东沿海进犯,有增强广东兵力之必要。为此必须提前肃清广西匪患。这一方面因为广西匪患到目前为止,仍在以更加嚣张的势头继续发展而无丝毫减弱之表现,确已令中央十分担忧;另一方面,只有先肃清广西匪患,才能从广西抽出部队增强广东,以应付广东方面可能的事变。希望你接电后,迅即前往广西 (担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帮助工作一个时期,全力以赴,限期肃清匪患。

毛泽东

1950年11月14日

电报送到陶铸办公室时,陶铸刚从外地回到武汉。他接到毛泽东急电后,只是简单地交待了一下工作,连距离几百米远的家都没顾得上去看,就带着秘书和几名工作人员从武汉乘飞机奔赴南宁。

陶铸到达南宁后,当天晚上就把军区副司令员李天佑和其他几位领导找来,认真听取他们关于当前广西全省匪情的汇报。中间他特别询问了大瑶山 (桂林、柳州交界地区)及南宁、钦州等几个匪情严重地区的情况,并在自己的工作手册上作了详细记录。

第二天一早,陶铸又带着军区的两位领导,乘车直赴南宁以南的钦州去了解匪情。

11月下旬,在叶剑英、陶铸的主持下,召开了广西省委第三次高干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把剿匪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号召全省军民力争在1951年上半年肃清全省股匪。会议同时还决定将全省分为南北两个重点地区,限期完成任务。

高干会议结束后,陶铸便深入到各地调查研究,指导剿匪斗争。1951年1月25日,他从南宁奔赴桂林,一路风尘仆仆,下车后顾不得休息,立即召集一四七师师长兼桂林军分区司令员郑贵卿、政委王建忠、副政委沈冬屏等汇报剿匪情况。26日晚上,在军区大礼堂 (现师范大学礼堂)连夜召开动员大会。陶铸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广西一年来 “取得消灭土匪10万人的重大成果”。接着,他号召广大干部群众要认清广西目前在国内外所处地位的重要性,认清残存的土匪顽抗性很大,要用最大的努力发动群众,拔掉土匪在广大山野农村中的分散据点,才能彻底完成肃清土匪的光荣任务。要求在开展剿匪的同时,努力搞好农村土改。会后,他还深入到匪患严重的永福、临桂、灵川、兴安、阳朔及荔浦等县区看望在剿匪第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县、区干部、民兵等,了解匪情及土匪活动的特点,听取基层干部意见。回桂林后,他和一四七师、军分区领导及地委书记肖一舟等连夜召开会议分析研究,重新调整剿匪部署,贯彻重点进剿的方针。

在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进剿围攻的情况下,各剿匪重点区结合清匪反霸,进一步发动群众,肃清残存股匪和散匪。在陶铸的深入调研和亲自领导指挥下,到1951年4月底,基本肃清了全地区的股匪及大部分地区散匪。到6月底止彻底肃清了散匪。据统计,全地区共歼匪3.2万余名,缴枪2.2万多支,还有一大批其它轻重机枪、炮、电台等,如期完成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交办的任务,为建立巩固的基层政权,完成土地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党中央和中南局的表扬。

心系民众疾苦深入基层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富民之路

1962年6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到了桂林市龙胜县。下午,陶铸就听取了龙胜县委书记覃泰恩的情况介绍和工作汇报。龙胜是一个侗、瑶、壮、苗、汉多民族聚居的山区民族县,全县10万多人,耕地14.6万亩,山高坡陡,群众居住分散,三户一支,五户一寨。覃泰恩讲道:解放后的头7年,在党的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1958年后,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和生产上的瞎指挥风,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1958年粮食总产量为6800万斤,却上报了11000万斤,平均亩产1003斤,获得红旗县称号。1960年下降为4200万斤,仍上报为4800万斤,高估产带来高征购,高征购使得社员口粮下降。1960年据108个大队的调查,社员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的有93个大队,占86%,有的生产队还不足150斤。因此,在1960年至1962年这段时间里,部分群众上山找野菜、挖蕨根,补充口粮。由于营养不良,连续两年出现浮肿干瘦病和非正常死亡现象。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部分农民为寻找生活出路,自发地搞起了包产到户。对于这个问题,县里各级干部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这是恢复单干,走回头路,犯了方向、路线错误;有人认为这不是单干,因为生产资料还是归集体所有;有人认为,即使方向路线错误,也可以先搞一两年渡过难关,再回头来搞集体劳动也是可以的。面对这一关系百姓生存与政策路线矛盾的现状,县委不知如何处理才好。陶铸听了汇报后,久久地沉思着,他想了很久才说:“对这个问题,我也不好轻易表态,还是下到生产队去,找农民谈一谈,问问再讲。”

6月6日上午,陶铸带领着自治区、地、县的领导来到离龙胜县城30里的日新公社都坪大队交坪生产队。这个生产队面对饥荒和饿饭的困扰,冲破了 “左”的框框,在劳动管理上实行生产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在多数生产队减产的情况下,这个队仍然夺得了粮食丰收;这里地处半山腰,山高岭陡,上山的路是羊肠小道,汽车不能行走,陶铸就下车步行。路边的青草差不多盖住了路,草上的露水把他的裤子都打湿了。为了便于行走,他索性把裤脚高高挽起,一边走,一边和生产队干部交谈。他肯定了这个生产队的经验,他指着屋边一块大田问旁边的生产队干部段怀英: “你们山区分散,不如包产到户去种好,这样可以调动社员积极性,这块田承包给你干不干?多得到的尾巴归你。”段怀英听了以后,思想上转不过弯来,便说: “这样搞不是变成单干了吗?”他听了后笑了笑说: “集体所有制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它准许存在多种形式,从目前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形式是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集体分配,统一组织劳动;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常年包工包产;第三种形式是: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包产到户吃尾巴 (包产内部分统一分配,超产部分归己),这也是集体性质的,我赞成定额到田,到山,也可以包到组、包到户,搞责任制,这不仅仅限于农业,工业也要这样做……”陶铸的一席话,说到了广大农民的心坎上,引来了周围干部群众的热烈掌声。

在交坪生产队作了调查,陶铸还感到不够踏实,下午又来到中岭生产队。他访问了中岭生产队女社员粟秀芬,问她为什么要包产到户。粟秀芬说: “当时我们搞包产到户,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肚子饿得难过,我们一家三口每餐才分得7两米,菜又没有油水,你说这日子怎么过啊!所以大伙商量,除林木材、桐茶山、耕牛由生产队统一经营外,水田、山地全部包产到户,第一年我家就收到了3000多斤谷子和2000多斤红薯,还有其他蔬菜、杂粮,不久,我生了个小男孩,取名叫‘老妥’,意思是包产到户生活就妥了。”听了粟秀芬一席话,陶铸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接着,他又到横水塘生产队作调查。

通过三个生产队的调查,陶铸心里踏实了。7日晚上在龙胜县委扩大会议上,他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山区经济的构想。他说:“绝不要认为实行了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经营管理要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在谈到山区生产方针时,他说:“龙胜是林业县,要以林为主,林粮结合,山权要定下来,造林形式一种是集体造,一种是包给户造,两种形式都可以用,集体造的不能吃大锅饭,造得多的工分也要多得;包给户造的,三年内林中的粮食作物全部给个人,不计口粮和征购,抚育幼林也可包给个人,大片的可以集体搞,分散的也可以包给个人。从栽树一直到砍伐,林副产品归本人,林产品分成,砍树时也分成,这样可以快一些发展林业。这两种办法看群众赞成哪一种,能加快造林,就是好办法。政策要宽些,可以多奖励,光是提政治口号不行,要有具体政策,要靠政策造成群众性的造林运动。总之,给群众的好处要大些,使农民从栽树到砍树都有利益可得。”他又说:“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根本原则是自愿和示范两条”,“工作的重点是努力办好一批生产队,做好示范工作,而不是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硬性去‘纠’或‘扭’那些单干户!”

6月8日,陶铸离开龙胜后,根据在龙胜调查的情况以及和广西区党委、桂林地委、龙胜县委座谈的意见写成座谈记录——关于巩固生产队集体经济问题,上报党中央、毛泽东同志。7月22日,毛泽东对他的这个报告作了批示:“即印发中央工作会议各同志。这个文件所作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之后,提出的意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否还有可议之处,请各同志研究,并且可以印发给地、县两级去讨论。”

1962年11月,龙胜县委根据陶铸的指示提出了 “以林为主,林粮结合,全面发展山区生产”的方针,第二年荒芜的土地便得到了全部开垦,粮食生产摆脱了困境,生产得到了发展。从1962年到1966年4年中,公社、大队、生产队大力采种育苗,垦荒造林,护林防火,平均每年造林5万多亩,林业生产形成了迅速发展的局面。

深入基层蹲点在与农民“三同”中建立新农村致富典型

1965年,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全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面展开。

10月的一天,秋高气爽。广西桂林地区灵川县甘棠公社(今灵川镇)同化村社员秦运七家里来了一个50多岁的中年干部。党支部书记对秦运七说:“这是中南局的金科长,他是到我们村来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以后住在你家里和你们一起生活了,希望给一些方便。”党支部书记介绍后,那位中年干部操着湖南口音和蔼地说:“我是来向农村基层干部、社员学习的,今后就是一家人,不要分什么彼此或上下级了,在生活上还会给你增添许多麻烦。”秦运七看到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心情也就不像开始那样紧张了。

从这以后,不断有自治区、地、市、县委的一些领导同志来同化村向“金科长”请示汇报工作。过了一段时间,秦运七才知道这个“金科长”就是国务院副总理、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

陶铸在秦运七家里,处处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农村生活比较艰苦,吃住条件都比较差,秦运七看到陶铸年纪比较大,白天同社员一同下田劳动,晚上还要组织社员学习、开会,工作比较劳累,肠胃又有毛病,每餐只吃一小碗饭,感到过意不去,就到河边去捞一些鱼、虾来改善生活。陶铸知道后,就多交一些伙食费。

同化村,地处高寒山区,生产耕作粗放,全村从来没有推广优良稻种,粮食平均亩产才二三百斤,多种经营也没有开展起来,全村每年人平均收入才四五十元,大部分社员生活十分贫困。针对这个情况,陶铸向党支部“一班人”提出:“奋斗几年,让同化村实现粮食亩产800斤,人均收入800元”的生产发展规划。

一天,陶铸拿了一袋无核蜜桔给秦运七尝,问:“好吃不好吃?”秦运七答:“很好吃。”“那好,给你带些果苗来。”于是他专门从家乡湖南运来了1500株柑桔苗,同化村栽植了1300株,办起了第一个果园场,另外200株,送给县果园场栽植。

这里,过去大部分一年只种一季中稻,品种老化,生育期长,易倒伏,产量低。为了提高单产,陶铸又从广东调来了早熟高产品种,请来广东潮汕的农科人员,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大力推广双季稻,还从广东调来了一部手扶拖拉机,同时规划修筑简易公路,安装电线。

45年过去了,如今同化村的柑桔已发展到30多万株,果园场从一个发展到家家户户都建成片的果林,村里还办起了面粉厂、红砖厂、酒厂、柑橘加工厂等,平均亩产粮食已超过1000斤,家家户户有余粮,人均收入达3000多元,村党支部还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陶铸生前的愿望实现了。

猜你喜欢
陶铸生产队广西
广西贵港
凝望
《广西戏曲》
陶铸劈金匾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陶铸的“三不准”和“三不吃”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曾志与陶铸——红色伴侣生死情
生产队里开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