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 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
文/宗 寒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一场深刻变革,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进一步发挥,具有重大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大型工程,涉及到生产力质量和结构、工业和农业、生产和生活、流通和交换,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以及整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需要胸怀大局,全面动员,抓住重点,采取切实措施,才能取得成效。这里仅就转变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经济发展方式任何时候都是与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通常对生产关系起决定性作用,但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生产力是在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条件下运行的,从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方式不能不有重大作用。不转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阻碍生产力发展和形成落后发展方式的环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很困难的。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投资与消费失衡,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投资与消费不平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这些年来,我国消费率偏低,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有购买能力需要的增长赶不上供给能力的增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严重影响到生产力的科学发展。2008年,我国生产规模占全球的7.2%,而消费只占全球的4.3%。我国投资由1978年的38.2%上升为2007年的42.1%,而最终消费率却由62.1%下降为49%,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7%降为10.6%,以致出现消费率低于西方国家水平的反常现象。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生产的产品只好转向出口,通过扩大外需实现平衡。扩大外需增加了外汇储备,但相当部分外汇储备又用于购买外国国债,实质上是给别人增加消费,而不是增加自己的消费能力,还由于美元贬值而遭受重大损失。像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内消费不足,而依靠扩大出口来扩大生产,是不合理的,也难以持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首先转变注重增加供给而不注重扩大最终消费的问题。
为什么投资与消费失衡,内需不足呢?因素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压制工人工资的水平。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雇佣工人上亿人,加上流动农民工近2亿人,雇工人数远远超过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但工人工资却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平均比国有企业低45%,比集体企业低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6%。上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总量以年平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工人工资12年中每年仅增加5.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工资是下降的。2009年前5年中,非公有企业上亿劳动者的工资没有任何增加。2008年,我国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但许多私营企业不执行。私营企业将工人工资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剩余价值大幅度增长。2007年,工人年平均工资是1.9万元,而每个私营工业企业获得利润高达285.4万元,每一个私营企业的纯收入是劳动者的144倍,每一个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是每个劳动者的72.1倍。劳动者收入占比下降,导致投资与消费比重沿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就不能不在生产中反映出来。首先反映在消费品市场和生产上。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为12.8万亿元,按1978年消费率计算应为16.2万亿元,要少3.4—5.5万亿元,全国平均每人少消费2600—4200元。这反映在消费资料生产上是生产出来的上万亿产品得不到消化。不是老百姓不想消费,而是缺乏能力消费。抑制又表现在抑制生产资料生产上。生产资料生产是为消费资料生产服务的,消费率降低减少了消费品的需求和生产,实际上是减少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生产,使上万亿的生产资料投资及其形成的生产能力,相当部分打了漂,等于白费。抑制消费在广大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民消费率最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由 2000 年的 2.8∶1, 扩大为2008 年的 3.33∶1,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比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少12022元。这意味着9亿农民相当于少收入10万亿元。这怎么能不影响农村消费呢。谁都知道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而这个潜力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购买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能发挥。劳动者收入低,是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决定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就分配论分配,就消费论消费,是解决不了扩大内需问题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遵纪守法,尊重劳动者,给工人以应有的报酬,才能扩大消费,扩大内需。非公有制经济工人工资达到国有企业水平,提高45%,全国消费水平和内需可以扩大35%;工人工资提高到国有企业的一半,平均增加20%,全国消费和内需也可以提高20%。这是扩大内需,解决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根本。
有人担心:提高工人工资会造成成本上升,把企业压垮。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不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我国工资成本一般只占产品成本的10%左右,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剩余价值率远远超过100%。从利润中拿出一小部分,就可解决工人长期低工资问题,使消费上去。消费是生产的源泉。提高工人工资,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能力,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发展;反之,内需不足,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生产就难以上去。提高工资与生产发展并不矛盾。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提高工人工资,不会增加工资成本,单位产品成本中工资比重反而会下降,这是技术进步的表现,也是技术进步的要求。国有企业工人平均工资之所以比私有企业高,除因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尊重工人当家作主的地位外,还因为它设备先进,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低技术、低工资、廉价劳动力来维持粗放式生产是不能持久的。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分配方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支柱、主导和控制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投资与消费失衡,内需不足的问题。
产业结构失衡,主要是一、二、三产业失衡,第二产业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严重,闲置生产力多,落后生产力多。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占到1/3—1/2。已建成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许多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而急需的产品却供不应求。像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的38%,炼铁中有1亿吨、炼铜能力中有5000万吨是落后的,而几类高级合金钢产能却短缺,不能满足需要。产能过剩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盲目投资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多方面的努力,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生产关系和体制问题,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按照生产力优化组合和供求平衡的原则,该淘汰的淘汰,该兼并重组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科学发展,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近年来,河北以邯钢、石家庄钢铁厂为首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了河北上百家小钢铁厂,使河北钢铁走上有序发展的路子。宝钢发挥国有大型企业资金雄厚、产品先进、管理先进的优势,向内地许多钢铁企业注资,帮助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企业之间实行产品分工、技术攻关分工,提高了钢铁工业的集中度和技术水平。
改变一、三产业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失衡状态,也必须走这个路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但没有工业的支援、城市的支援、技术力量的支援是不行的。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生产资料,科研机构为农业提高现代化技术,大专院校教育机构为农业培训提供人才,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支柱和带头力量。这些年来,它们通过建设扩大农村电网,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公路,提供耕作排灌机械、运输工具、能源、新型农药化肥和科学技术,极大地支持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国各行业动员起来,全国城市动员起来,加强工业、科研、教育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工业、科研、教育支持农业现代化,会开拓市场,激励创新,扩大发展的基础,促进本身向更高水平发展。改变第三产业落后于第二产业的状况,也必须走这个路子。国有第三产业起带动主导作用,一个大企业起来会带动一大片,一个新兴行业起来会促进一系列行业发展,这是零打碎敲所不能代替的。
上层建筑同生产关系一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大作用。
为什么发展?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说是明确的,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谋利益。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①。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②。胡锦涛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指针和动力。但是,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已多年了,而且几乎年年强调,为什么收效不是很显著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中一些因素在起反作用:一些同志尤其是有些主持经济工作的政府官员对上述指导思想只停留在口头上,而缺乏真正的认识。在他们的意识中,发展经济就是追求GDP和速度,产值上去居第一位,以上多少个项目为荣,不管什么项目,上去就是政绩;有的地方不惜一切引进外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惜代价,不计后果,引进来再说”;有的一切为了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有些地方政府官员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只看到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不了解全局状况和需要,不顾长远,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和短视行为,一再发展缺乏安全、缺乏效益、不可持续和重复过剩的落后项目,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指导思想周而复始,一再批评不起作用,至今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
转变思想,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这种转变,在负有对经济发展有决策、指挥职能的领导者来说特别重要。我们党是执政党,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工作和职责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宗旨。把这一宗旨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彻底贯彻执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为本是很具体的,不仅会在整体发展中体现出来,而且会从每一项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来。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还是从政绩出发,最后都会通过经济发展的结果表现出来,从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上表现出来,从出发点和落脚点上表现出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各级干部加强学习,努力认识掌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和党自身建设的规律,立足实际,了解实际,了解大局,胸怀大局。了解实际,不光是了解本地本单位的具体实际,还要了解国情、省情、县情、乡情;了解大局不光是掌握中央的方针政策,了解全国经济发展形势、发展要求,还要了解国民经济有关部门行业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状况,产品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了解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发展趋势,了解西方资本由于掌握核心技术如何从我国取走巨额利润及我国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立足实际,胸怀全局,是掌握经济规律的钥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立足实际,大局在胸,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发展中的位置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迫切性,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抓住机遇和要害,加速发展方式转变。
上层建筑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还表现在政权机关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方针、政策法令及具体措施的采取和决断上。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中起基础性作用;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发展什么,怎样发展,采用什么发展方式发展,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各个企业和经济体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及自己的能力及发展观自主决定的,但我国市场经济是与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的,宏观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内容、重点、比例及发展方式进行宏观管理、调控和引导。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但市场客观上具有短视性、自发性和盲目性等局限,这些局限性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具有各自利益的分散的各个经济体的逐利性和缺乏大局性。这种缺陷会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强烈地表现出来。逐利就可能不计后果,不管社会效益如何和是否会带来破坏,什么赚钱干什么;就可能宁愿固守落后的粗放经济方式,不肯下功夫投资进行技术创新,因为那样做费钱,并且存在风险。缺乏大局观就必然产生盲目性,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过剩,比例失调,结构扭曲,使该发展的不发展,不该发展的乱发展。只有加强宏观管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这种优势只有上层建筑通过自己的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要通过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经济怎么发展、发展什么、发展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必要的管理、调控、干预和引导。应该发展、必须发展的进行支持;不应该发展、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坚决制止,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又避免被市场的盲目性和短视行为牵着鼻子走。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这些年我国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坚决关闭淘汰了一大批消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小项目和小企业,就是这么抓的。需要指出,宏观调控管理不仅仅是国家的职能,地方政府和上层建筑部门也负有重任。中央的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付诸实践,才能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落实中央方针,在落实中从实际出发发挥能动性、创造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决定性作用。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重大而艰巨,只靠几个地区、行业或一部分人的努力不可能完成,各地、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以及所有企业,都负有重任。只有全党动员,全社会动员,大家一起动手,才能见成效。但国有经济在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
任何经济发展,和任何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重点、中心和平衡点,都会有一定的力量起主导、引导、主体和支柱性的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繁重,要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重点,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起引导、主导、支柱作用,不能抓住主要、根本、关键的环节和要害,以重点带动一般,以关键带动全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就不可能有实效。为什么要注重发挥国有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主导支柱作用呢?
第一,它掌握经济命脉,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部门和重要领域居控制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是在关系经济命脉和长远发展的关键部门和重要领域转变。关键环节和重要部门的转变是最重要的转变,因为它影响大局,关系长远。国有经济掌握经济命脉,在关键部门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国民经济对它的要求,也是它带动其他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国有经济通过转变经济命脉领域的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它有能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起主导支柱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光靠号召动员不行,光有决心也不行,必须在有充分认识、有转变决心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实力和物质条件,有力量采取切实的措施,才能做到。国有经济有这样的实力和物质技术力量。目前,全国有国有企业11.2万户,其中国有工业企业2.1万户。国有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户数的4.9%,而拥有的资产占全国的41.3%,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55.1%,利润占全国的61.4%。2009年,全国国有企业拥有资产总额达53.5万亿元,近十年平均每年增长3.6万亿元。其中122家国有中央企业拥有资产24.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万亿元,每年增长额是1978年全国国有资产的1.2倍,是1978年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7.9倍。2010年国有企业实现净利润10700亿元,上交税金1.4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国国有净资产的6.7倍。国有企业总体规模大,实力比较雄厚。2007年,我国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有1446家,国有企业占全国企业集团的50.8%,资产占85.8%,营业收入占79.6%,利润占84.4%,从业人员占79.5%,研发费用占80.7%。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74%,资产占96.9%,利润占84%,营业收入占86%。国有企业平均每户资产达到143亿元,国有工业企业平均每户资产257元,由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户均资产达到1000亿元;像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公司拥有的资产和营业额几乎都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每一家企业的年产值都超过1965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宝钢、鞍钢等十大国有钢铁公司产量超过2亿吨,是全国钢材供应的可靠基地。五大国有发电公司和四个电力辅业集团为全国提供的电力超过50%。
第三,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具有优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国有企业是独立核算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生产经营必须讲成本和利润。但是,它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它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全国人民和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它是接受全国人民的委托,代表全国人民和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经营,为他们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国有企业也追求利润,但它不为私有资本所决定的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规律所支配,利润只是它生产经营的一个结果和表现,实现的利润,也全部归国家所有。企业积累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形成的生产资料仍为国有。国有企业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和全局利益。从全局出发,从关键需要出发,从长远出发,为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出于公共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微利亏损它也必须进行投资、生产和经营。这是国有企业的本质,也是它优越性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它能抓住根本、关键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及长远发展的东西进行投资、经营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它不仅有能力主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起主体、主导和根本性的作用。
国有经济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技术力量强,人才集中,几乎都建立了比较强的科研机构,是我国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基地。目前,我国有研究与实验活动的大中型企业有8954个,占全部企业的24.7%;有科研机构11847个,几乎都是国有企事业。大量人才集中在国有企业中。全国国有企事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254.5万人,工程技术人员501.7万人。全国科研人员全时当量85.7万人/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49.7%;研究与试验经费2112.4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47.5%;发明专利申请36074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23.8%;拥有发明专利数43652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32.6%。“十一五”期间,我国围绕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电话、数控机床等16个涉及信息、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的3千余个项目和课题,都是由国有企业或以国有企业、国有研究机构为中心牵头完成的。像新研制的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CPU),沃phone等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通信从芯片、终端、系统、仪表、软件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建设,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重大科研成果,都属于当代重要关键技术,投资大,研究具有很大难度,没有实力是不能完成的。它们涉及行业多,应用面广,对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提升和科技进步有重大意义。
国有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它不仅可以把全国国有企业的优势力量集中在一起,而且能够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集中优势力量对重大课题进行攻关。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富有成效,能够完成单位作战难以完成的重大复杂项目,高效率地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带动现代化事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像“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组织的电动汽车重大科研专项,全国一千多家单位、一千多科技骨干参加,投入1008亿元,迅速取得混合动力车多个车型通过认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等成果。“核高基”专项全国有23个省市的3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3.7万多名科研人员参与,预算总经费196亿元,取得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增强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成就突出。这些年来,我国几乎所有重大技术创新都是用这种方法实现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前提下才能完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将科研成果与建立新兴产业联系起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这只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才能完成。建国以来,我国的许多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业、精密数码机床制造业、重型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等,都是由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的。1978年后新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移动通信业、新能源新材料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卫星及应用业,轨道交通制造业等,也都是以国有企业为支柱发展起来的。没有国有企业领军投资建设,超前一步布点研究发展,恐怕许多行业至今还是空白,已建立的也不能扩大。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新型显示、高端软件、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以及第四代核电装备等,不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而由市场自发地进行,难以迈开大步子,不可能抢占世界最高峰。
培养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决不是可以忽视传统产业。目前传统产业占我国产业的大头。许多传统产业并非“夕阳产业”,仍需继续发展。如纺织工业,人类要穿衣戴帽,就一定会发展下去。关键是传统产业的技术、产品和管理必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我国不少传统产业消耗高,产品落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进,通过传统产业高科技化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是改变传统产业落后面貌的根本。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升级,以国有企业为主导才能见效。过去国有企业为传统产业提供了大量先进装备、材料、能源及技术,武装传统产业。现在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生产提供更多先进设备、原材料和先进技术来武装改造传统产业,它才能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国有经济在节能降耗、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中起示范作用。单位产品消耗量是由设备、技术和管理水平决定的。只有设备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严密科学,消耗才能不断下降,以更少的材料能耗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国有企业由于设备先进,管理严格,产品质量高,品种多,消耗低,成本低。在同一行业中,国有企业单位产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一般比其他企业低20%左右,有的低1/3以上。国有企业十分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它尽力采用最先进设备。凡破坏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决不上马。发展中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一旦发现造成污染破坏,必极力治理,将它降到最低程度。这些年来我国防治污染的成果,是由国有企业为主取得的。像中石油、中石化、东北和内地的重型机械、几大国有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起了重大作用。
国有企业对于带动全国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具有主体支柱作用。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关键是要以先进设备技术取代落后设备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型产品,淘汰落后产品。而能为全社会提供优质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能为全社会提供优质能源、优质原材料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能为全社会提供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带动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也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对于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导向性、制约性、支柱性的作用。
在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支柱作用的同时,需坚决贯彻中央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力吸收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非公有制经济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华为、美时等企业重视技术创新,产品和技术走在世界前面,就是证明。广东有8千多家科技私营企业,能独立开发新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占80%,申请专利占全国第一。深圳科技型私营企业日益发展。目前90%职务发明来自企业,90%研发资金自己筹集。江苏1.3万多家私营科技企业中,有51%建立了研发机构,25%有技术部门,研发经费占全省的65%。非公有制企业具有很大创造创新能力。许多创造发明往往是由一些不知名的小企业创造的。全社会动员,从基层做起,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整个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很快到来。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1页。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第48页。
③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