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卢民
创建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和人们的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统一的重要体现。
浙江省仙居县于2009年初响应全市“两城”建设号召,力争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良好环境。这一方面是优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民心需求,是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整体素质,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同时,我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城,园林型城市的创建对抵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实际,进一步建设晴天碧水、花园锦锈的家园,推动仙居县园林绿化迈上新平台,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将成为仙居的必然选择。
一、台州市创建园林城市的现状
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也是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特色工程、惠民工程。无论是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是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方面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仙居县是台州市9个县(区、市)之一,台州市各县(区、市)或已经完成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或正积极创建或已积极筹备创建,其中临海市于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台州(路桥、黄岩、椒江)于2010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温岭市于2006年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011年4月已进行国家园林城市初审评价;玉环县2009年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口号,2011年5月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检查指导组已对玉环县进行了检查指导工作;天台县2007年即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口号,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仙居创建工作已在台州9个县(市、区)中已然滞后。
二、仙居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优势
(一)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2011年2月,浙江省仙居县在通过 “省级生态县”验收工作,绿化建设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支持。仙居县落实措施,强势推进,区域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和提升:开展了百万亩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构筑“一河二源三区四线”生态公益林构架,总面积达113万亩,其中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5.6万亩,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67.4万亩,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
在这个良好的社会基础上,再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更能进一步提升市民和社会各界参与绿化建设的高涨热情,进而加快创建的进程。
(二)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政府是投入的主渠道。近年来,仙居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使得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园林事业当然也受惠其中。短短的几年时间,仙居县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成或改造了3个公园,建成了盂溪景观带,多处游园、街头、节点绿地,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绿化水平与景观品位,园林绿化各项指标也有了快速攀升。随着仙居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保证。
(三)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2010年仙居继续加大园林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了乐安公园景观工程、文化公园改造工程以及南峰公园改造工程等多项工程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县城环境和水系的绿化建设空间进一步拓展,园林品位得到很大的提升,也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打下了坚实的绿化基础。
三、仙居县与省级园林城市的差距
(一)城市绿量历史欠账多
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大核心指标达标是最基本的要求。安徽省仙居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小,绿化历史欠账多。根据摸底调查数据,仙居县建成区现有公共园林面积309公顷,其中公园绿地95万公顷,绿化3大核心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为8.33 m2、21.27%和23.45%。按照2011年3月发布的浙江省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中的三大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标准)分别是7.00m2、30.5%、35.5%。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按申报年仙居城市建成区面积16.08km2、人口12万人计算,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超过标准外,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相差9.23个百分点和12.05个百分点,绿地总面积需达490万m2,缺口148万m2。由此可见,大幅度增加绿量,逐步缩小与3大核心指标之间的差距,仍是创建的首要工作。
(二)公共绿地分布不均
目前仙居市拥有烈士陵园、南峰山、迎晖等公园11处,但这些公共绿地大都分布在城市周边和政务新区、开发区,而人口密集的老城区的公园、广场、景区、带状绿地、节点绿地等公共绿地不多,有些地段绿化很少,甚至没有绿化,各城区之间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差距明显。大力发展老城区绿化,仍然是仙居今后改善绿地分布不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现有各类绿地建设未达标
仙居县公园、游园特别是游园数量较少,没有达到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60%的要求,城市规划区内大型综合性公园只有1处,与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0.05)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道路绿化普及率虽然很高,达到了95%,符合省级园林城市标准,但达标率仅为10%,且道路绿化形式较单一,远未形成一路一景的道路林荫系统。近年来,新建小区由于从规划设计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綠化面积在30%以上,但老城区旧居住区因规划滞后,欠帐很多,绿化面积少于25%的不在少数。虽然随着园林式单位小区评选、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和绿化改造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些改善,但这些工作起步晚,标准不高,尚没有达到标准。建筑物、屋顶、墙面等立体绿化在仙居发展时间不长,保存率不高,绿化形式不丰富,尚未形成整体效果。
(四)植物配置缺乏多样化
植物是有生命的园林材料,自然界的植物素材主要以树木花草为主,植物种类不同,配置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植物的配置要按“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考虑气候影响和季相变化,使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目前,仙居还没有详细的城市规划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绿化栽植植物品种较少,城市基调树种以香樟、银杏、栾树、梧桐和红叶李等为主,骨干树种主要是悬铃木和水杉等,适时适种的乡土树种没有充分利用。由于缺乏科研基地,外来树种的引进驯化工作也比较困难,植物品种较为单调,物种数量和质量与省级园林城市标准相比都有差距。
(五)造园缺乏城市特色
特色是一个城市园林创建工作的依托和精神核心所在,有了特色整个城市绿化才算是有了灵魂,这个城市才能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仙居山地主要由北东向山脉构成,穿插由南北向和东西向斜交的山脉,南北山脉对峙,呈环状分布,其中溪流穿过,这构成了城市基本的自然景观面貌。从历史发展来看,城市依水傍山而建,城市与自然形态融为一体,更使得城市的景观与自然的景观相互呼应,“显水”这个园林名片并没有扬优成势。仙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文化街区、名人故里等等都是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规划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文化元素没有很好地融入园林建设之中,文化与生态建设没有融为一体,难于展现“彰文”的效果,导致现有的园林建设品位不高、缺失特色。
(六)规划管理理念停滞不前
仙居的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全面纳入城市建设总体中去,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绿化建设仍然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毁绿、占绿事件经常发生,“绿化让路”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绿地系统规划未能严格落实,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执行。
四、创建工作的建议措施
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成立高规格的创建组织结构,要有严密的工作落实和督查机制,要有有效的宣传发动和考核奖惩办法,同时也要针对仙居县实际,理清创建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扬优成势,缩小差距。
(一)突出城市特色,做好文章
仙居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城区拥永安溪、盂溪、三桥溪等众多水系,为塑造城市特色,要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溪水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骨架,城市中溪流及其两侧的建筑构成了城市最具魅力的地区之一。仙居县城是山林中的城市,城市自古以来临溪而生,溪水景观是仙居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安溪、盂溪、三桥溪是城市的主要溪流,通过对溪流两侧绿带的设计、滨水建筑景观的优化、设施的完善、堤岸的整治,对景观有重要影响建筑的整治等措施,实施拆违建绿、拆旧建绿、见缝插绿和坡地建绿,配以园路、小品、雕塑和仿古建筑,全面实施水体亮化和水质整治,形成完善的水系景观体系。
(二)找准城市定位,走节约型创建之路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水资源、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创新城市绿化模式,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日渐成为符合城市科学发展的创建之路。实际情况决定仙居的创建不能贪大求洋,而是探求环保节约新模式,放大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园林事业健康发展。在节地方面要充分利用城市、单位、居住区的零星地块,进行见缝插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社区建绿,增加绿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有效保护自然植物群落和自然痕迹,保持河流、湖泊、沼泽地、自然林地的原始风貌特征,因势建绿,形成高低有致、自然多样的绿地系统;要对城市硬装停车场进行生态化改造,铺设嵌草砖,建设生态停车场。在节水方面要推广耐旱树种和节水型植物群落,多培育和种植一些节水型植物。在节财方面要挖掘乡土适地植物资源,避免盲目引进名贵树种、珍稀花木,实现科学建绿,要探索运用建筑垃圾堆山、塑石、砌驳岸,节省建设资金,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问题。
(三)优化布局,重点抓好公园和游园建设
通过规划建绿、改造补绿等方式,加快建设市民公园、光明山公园安洲公园、朱家山公园、唐山公园、朱墙头公园等,与现有的公园一起形成综合园、历史文化园的公园体系;东部塌陷区因势造景,建成湿地公园。要抓好社区绿化、街头小游园等老百姓看得见、能近距离享受的实惠工程,让老百姓出门的500m就能见到大型公园或公共绿地。
(四)完善绿色环网,形成生态林荫系统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依据道路性质和功能,要跟进道路脉络,实施道路绿带建设,着力构筑“网中有环、环由网生”的环网绿带特色。在道路绿化建设中,充分考虑行道树种的选择、植物造景的应用和综合生态功能的体现,合理配置常绿树与落叶树、速生树与慢生树、乔木与灌木、地被的比例。经过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建设,城市的中绿环和外绿环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重点要完善充实城市大外围生态圈,打造城市绿色屏障。同时,在环城路两侧主要节点及零星空地内,进行高标准设计和建设,形成一批街头节点绿地精品,提升道路绿化品位。
(五)创新思路,破解中心区增绿难题
增加城市中心区绿量仍是创建的重点工作。要强化老城区“破墙透绿”工作,建通透栅栏,并在墙内外建绿地,保证城区主干道沿街单位拆墙透绿率达到90%以上。要大力实施立体绿化,特别是老城区可利用、宜绿空地不足,要把立体绿化作为大幅增绿的突破口,要推广建筑物、墙面等立体绿化,尝试硬地上箱式种绿、窄地处架式植绿、窗台阳台垂绿等立体绿化形式,要发展屋顶绿化这种最廉价的绿化方式,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栽植低矮灌木或草坪、地被植物,近两年佛甲草因其成坪期短、绿色期长、耐旱耐低温且无须养护管理而在屋顶绿化植物中脱颖而出,仙居可尝试大面积屋顶栽植。
(六)注重视觉效果,提升城市门戶景观品位
城市门户景观是反映一个城市品位、内涵的重要窗口。要注重城市东南西北4大门户景观建设,在植物造景上,要复合式、高档次、大绿量、强冲击力;在城市文化内涵塑造上,要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结合自然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非物质性要素,把地方文化元素和仙居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使景观成为展示城市内涵的窗口。
(七)挖掘内涵,充分展现地方特色
园林自文化中产生,城市园林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树立地方品牌,展现地方特色,已成为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仙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众多,东门历史街区、迎晖门、文明楼遗址、林氏节孝坊、全国最大的晋代摩崖石刻“佛”字、东汉兴建的石头禅院(今名大兴寺)等都是仙居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树立文化品牌,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中提出元素,以现代园林为平台,以雕塑、奇石、书画廊、多媒体等为载体,将文化融入园林之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积淀,会使园林因承载厚重的地方特色而大展魅力。
(八)点面结合,形成全民共建机制
要逐步改造老居住区,开展城区单位居住绿化达标认证工作和园林式单位小区评选活动,培育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要做好绿地系统规划的调整和深化细化工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生态区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实现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
在绿化用地上,要运用新思路,开拓新方法,将单位、个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招商引资、认养认建、园林冠名、自愿捐赠等方式,逐步探索一条全民参与的绿化建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