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蒋桂华,敬小莉,陈琴,朱敏凤
山枝仁为海桐花科海桐花属植物皱叶海桐Pittosporum crispulum Gagnep.或海金子P.illicioides Mark.的干燥种子,主产于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泸州市、富顺县、大邑县等地。具有清热利湿、生津止咳、收敛止泻的功效。用于虚烦心热,口渴咽痛,痢疾,肠炎,白带,体倦乏力等[1]。皱叶海桐或海金子在四川几乎都为野生,多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或斜山坡上,采集十分困难,加上利润微薄,少有人愿意采集,间接导致商品来源不足。海桐花属在四川有18种1变种[2],采集人分不清品种来源,也会导致品种混乱,影响药效。同时调查发现药店零售的山枝仁多为存放几年的陈货,质量堪忧。《四川省中药材标准(1987年版)》仅收载了其性状,其余未见报道。为完善本品质量标准,笔者对不同来源山枝仁药材的性状、粉末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进行了研究,为山枝仁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山枝仁(10批药材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蒋桂华教授鉴定,第1~9批为皱叶海桐Pittosporum crispulum Gagnep.的干燥种子,第10批为海金子P.illicioides Mark.的干燥种子);电子显微镜(CH20BIMF200,OLYMPUS),数码相机(Canon Powershot A 590),电子天平(BP121S,Sartarius),超声波清洁器(KQ -50B 型,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薄层色谱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1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6mm。表面红褐色或橙红色,久贮后则颜色加深,微显颗粒性,带油润光泽。一侧可见黑色点状微凹入的种脐。质硬,不易粉碎。破开后可见胚乳乳白色。气微,味涩、微苦。见图1。
图1 山枝仁药材
2.2 鉴别
2.2.1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呈橙黄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排列整齐,有的其平周壁可见平行的微波状纹理,内含脂肪油滴和橙红色色素颗粒。色素层细胞类圆形,内含脂肪油滴和橙红色或橙黄色色素颗粒。胚乳细胞多见,壁厚,呈破碎的块状或团块状,胞腔内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见图2。
2.2.2 薄层鉴别
取药材粉末2 g,加石油醚(30~60℃)40mL,超声处理15min,滤过,弃去滤液,残渣重复处理一次。残渣加乙酸乙酯50mL,水浴回流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枝仁对照药材2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1]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于碘蒸气中显色,至斑点清晰,取出,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棕黄色斑点。见图3。
图2 山枝仁粉末显微摄影图
图3 山枝仁药材薄层色谱图
1.成都春熙路太极药房 2.重庆桐君阁药房 3.四川久泰药业 4.重庆解放碑药材市场 5.自贡马吃水干货批发市场 6.富顺县中兴大药房 7.乐山市中药材公司 8.乐山沐川县新凡乡 9.四川利民药业 10.大邑县悦来镇丹凤乡三义村 11.山枝仁对照药材
2.3 检查
2.3.1 水分 按照水分测定法(烘干法)[3]测定了10批样品,结果见表1,分别为6.89% ~15.71%,平均为11.22%。
2.3.2 总灰分 按照总灰分测定法[3]测定了10批样品,结果见表 1,分别为 3.43% ~5.29%,平均为4.00%。
2.3.3 酸不溶性灰分 按照酸不溶灰分测定法[3]测定了10批样品,结果见表1,分别为0.22% ~0.69%,平均为0.41%。
2.4 浸出物 以50%为溶剂,按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项下热浸法[3]操作,测定10批样品的浸出物含量,结果见表 1,10批样品测定结果为 19.01% ~21.93%,平均为 20.21%。
?
3.1 由于山枝仁种子表面富含粘液,干燥加工过程中需加入谷糠吸油,待吸收油质后放流水中冲洗,以除去糠壳、果壳及杂质,但在清洗种子时可能仍有极细谷糠粉末粘在种子上面,肉眼不易察觉。故粉末显微中偶尔能见到谷糠的非腺毛,壁厚,先端渐尖;纤维大多成束,壁厚,极少单个散在;导管多为网纹,壁厚。在鉴别中应加以区别。
3.2 在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时,曾选用(1)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2)甲苯-乙酸乙酯-甲酸(7∶3∶1);(3)甲苯-乙酸乙酯-甲酸(8∶2∶1);(4)甲苯-乙酸乙酯(9∶1)作为展开剂,但斑点分离效果都不太好。最后选用(5)甲苯作为展开剂,Rf值适中且斑点明显。
3.3 根据10批药材的测定结果,初步拟定山枝仁药材水分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50%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6.0%。
[1]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四川中药志(第1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176.
[2]四川省卫生厅.四川中药材标准[S].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 (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