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反流性食管炎日益多见,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了解合理治疗,应该先弄清几个有关病因的问题:反流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反流?反流有什么后果?
顾名思义,反流指逆其道而行。正常情况下,胃液应该过幽门下十二指肠,然而因各种原因,却冲过贲门流向食管,甚至到达口腔,走上了和正常完全相的反方向。
正常下情况下,幽门与食管下括约肌、膈肌像一道强力的单向闸门,把食管下端严严把守,开放时,允许食物和液体靠食管蠕动进入胃内,关闭时,胃内容物不能反入食管,从而保护了食管,不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即使偶有少量反流,食管蠕动也很容易把这些“不速之客”推回“老家”—胃内去。因为各种原因和疾病,使“闸门”松开,食管向下推力(蠕动)减弱,甚至连胃也出现了反方向运动,不向前进向后退步,这几股“反动”势力就这样把胃酸推到了不该去的地方—食管。
娇嫩的食管黏膜不耐酸,更经不起胃蛋白酶的消化,就会出现炎症、糜烂甚至出血,因为炎症和痉挛,患者会感到烧心、心窝部、肩背部疼痛、吐酸水,有时还可引起慢性咽炎、气管炎或哮喘、过敏性疾病。久治不愈的反流性食管炎也可发生癌变。
药物治疗之一:抑制胃酸
用药根据:
胃酸是损害食管黏膜的直接因素,酸度越强,接触时间越长,造成伤害越重。另一方面,酸度愈弱,黏膜损伤的修复愈快。胃酸强弱也会影响胃蛋白酶的活力。
药物种类:
(1)质子泵抑制剂,可从根本上抑制胃酸生成,抑酸作用强而快,停药后,胃酸分泌仍然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用药剂量小,服药次数少,疗效肯定,均为此类药物优点。临床常用的有(大致按抑酸强度递增排列):
*奥美拉唑,次20mg,日1~2次
*兰索拉唑,次30mg,日1~2次
*泮托拉唑,次40mg,日1次
*雷贝拉唑,次10-20mg,日1次
共同不良反应有:腹胀、腹泻、口干、头疼、头晕、失眠、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但不多见,停药多可恢复。
用药提示:
必须确诊后用药。多作为本病首选药。孕妇与哺乳期不用。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
(2)H-2受体抑制剂,药名常以‘替丁’结尾。用药根据:抑制部分胃酸分泌,故强度不及前者。常用药物种类,大致从弱到强排列:
*西咪替丁(甲氰咪胍),次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