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四大怪人”

2011-12-18 00:00:00辑录/靳友
文史月刊 2011年9期


  在回顾建党9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我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四大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但从他们身上,不仅反映了当年延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且彰显了我们党的尊重和包容人才。
  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性格内向,但却想什么说什么。刚到延安时,他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吃一只鸡,要不然一行也写不出来。”当时的延安,到哪去买鸡?没办法,只得给他买了两斤白糖。他盘腿在炕上,抽一口烟,吃一口糖。只用了6天时间,就创作出这首激昂亢奋又婉转抒情的时代乐章。
  第二怪是长发披肩的塞克。他身材高大,一副名士风度。不但留着一头在延安革命女性那里都看不到的长发,而且性格倔强孤僻,常有怪诞之语。他经常叼个大烟斗,一个人在山里溜达。不是挖石头磨砚台,就是刨树根子雕刻烟斗和手杖。有一次,毛泽东派人请塞克去自己的窑洞聊天。但塞克却当场拒绝,理由是“进不得衙门,受不了在哨兵眼皮下走动”。毛泽东又派人去请,并答应撤掉所有哨兵,塞克这才赴约。
  第三怪是狂放不羁的萧军。萧军头戴狗皮帽,肩背褡裢,拄着木棍,于1938年3月孤身一人到达延安。他是想到五台山去打游击,此行只是路过。毛泽东很想见见这位闻名遐迩的鲁迅弟子,特派办公厅的一位秘书前去问候。这秘书热情地提出,为萧军安排时间与毛主席见面。哪想萧军一点不领情:“不见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两个星期就走。”毛泽东毫不见怪,反倒亲身到招待所上门拜访。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让萧军大为感动。
  第四怪是沉默寡言的马达。所有在延安的人,都知道马达是个木刻家。当别人纷纷要求到前方打仗的时候,马达却一门心思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比如,他用镬头在窑洞门前挖了个很深的圆坑,然后移来一株两米多高的洋槐。接着,又把门口两侧的黄土坡,削成方方整整的台阶形。然后铺上光板羊皮大衣,就成了舒适的土沙发。当洋槐花开的时候,他就坐在树下弹琴。这个地方,也被人们称为“马达公园”。
  这些“怪人”在延安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顺利、充实和快乐,没有人对他们不尊重,更没有人把他们的种种“怪象”当做问题。相反,无论领导还是同志,都以“怪”为乐,以“怪”为趣,觉得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怪”,才显示出延安的胸怀和魅力。
  当时的延安,条件非常艰苦,八路军师级以上干部,包括毛泽东在内,每个月只有5元的的津贴,但对来到延安的作家、艺术家们,却给予了特殊的照顾。比如冼星海、萧军等人的津贴,都是每月15元。徐懋庸在抗大当教员,每月津贴10元,另在鲁艺兼课,还有5元补助。那时,两角钱可以买一斤猪肉,一角钱可以买十个鸡蛋,所以徐懋庸说:“当时我很富,生活过得很舒服。”■